陈久华:在泥土中绽放初心
在新化县圳上镇黄溪村,有这样一位村支书:他放弃城市事业的辉煌,回乡扎根山野;他脚踩泥土、心系百姓,带领村民修路建校、发展产业;他用行动诠释“为民服务”的初心,用实干书写乡村振兴的答卷。
他,就是村民口中的“贴心人”——黄溪村党支部书记陈久华。
返乡创业的初心:从“成功商人”到“乡村带头人”
黄溪村地处偏远山区,距圳上镇十余公里,经济薄弱。2020年以前,村民对这里的印象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然而,随着陈久华的归来,这片土地悄然焕发出新的生机。
陈久华曾是一名在外打拼的“能人”。高中毕业后,他辗转深圳、广州、北京等地从事装修行业,凭借诚信经营和精湛技艺,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回乡发展。谈及初衷,他坦言:“父亲年迈需要照顾,但更重要的,是村里自然资源丰富,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2019年,陈久华在村里入党;2021年元月,他高票当选黄溪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的身份从“商人”转变为“公仆”,而他的“新事业”,也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促发展:修路兴产,破解民生难题
上任伊始,陈久华便立下誓言:“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解决什么!”他深知,乡村要振兴,必须从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
破局第一步:修通“民心路”。
黄溪村过去没有一条像样的人行道,雨天泥泞难行,村民出行苦不堪言。
陈久华带领村委班子多方筹措资金,发动党员干部齐上阵,将水泥人行道修到了每家每户门口。
如今,村民雨天出门再也不用“蹚泥水”,一条条平坦整洁的人行道,成了干群连心的纽带。
夯实农业根基:打通“机耕道”。
黄溪村以农业为主,但田间道路狭窄,农机难以通行。
陈久华带领村民拓宽机耕道,让拖拉机、收割机开进田间地头,大幅提升了耕作效率。
村民感慨:“以前肩挑背扛种地,现在机械化省时省力,多亏了陈书记!”
壮大集体经济:打造“致富池”。
依托村里丰富的水资源,陈久华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养鱼基地,发展集体经济。
这一举措得到时任镇党委书记田武高的大力支持。
如今,养鱼基地不仅为村集体增收,还带动了村民就业,昔日的“穷山沟”逐渐变身“聚宝盆”。
教育为本筑未来:危校重建,点亮希望之光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难不能难教育。”这是陈久华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2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设的横溪小学,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瓦片掉落、墙体开裂,师生安全岌岌可危。
陈久华心急如焚,连夜向时任镇党委书记田武高汇报,并协调县教育局局长欧德元实地考察。
最终,危房被拆除重建,一座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
然而,硬件改善只是第一步。
陈久华又自掏腰包为学校添置办公用品、空调和生活设施,并动员乡贤成立“方克安教育基金会”,由爱心老板方克安每年出资奖励优秀师生、资助困难学子。
“孩子能在这么好的环境读书,我们心里踏实!”许多村民感激地说。
创新治理保平安:防溺水“妙招”暖民心
黄溪村溪流纵横,夏季溺水隐患突出。
陈久华创新思路,筹资修建了一座长188米、宽10米的标准化游泳池,并组织6名志愿者担任教练,免费教村民和孩子游泳。
如今,村里九成以上村民掌握了游泳技能,每到夏季,这座露天游泳池成了村里大人和孩子们的“乐园”。
有村民表示,陈支书修建的游泳池,既是安全网,又是连心桥!
为民服务显真情:三轮车上的“暖心快递”
在黄溪村,陈久华的两台电动三轮车是村民眼中的“暖心专车”。
谁家老人需要搬运稻谷、柴火和玉米,只要一个电话,他立即驱车赶到田间地头,义务帮忙送到家。
他还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送米送油、嘘寒问暖。
面对陈久华支书的关心,不少老人和孩子表示,久华支书比亲儿子(父亲)还贴心!
初心不改,步履不停
从“致富能人”到“群众贴心人”,陈久华用四年时间让黄溪村焕然一新:人行道通了,产业兴了,学校亮了,民心暖了。
村民赠送的锦旗挂满了党群服务中心的墙面,而陈久华却说:“锦旗是鼓励,更是鞭策。乡村振兴的路还长,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如今的黄溪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目标稳步迈进。
陈久华,这位扎根泥土的村支书,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担当书写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赤子情怀。
作者 卿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