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有尺度更有温度
“实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有‘尺度’更有‘温度’的教育惩戒,是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核心要义。”11月11日,笔者来到隆回县司门前镇中学,开展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村初中学校德育教育中教育惩戒的合理运用研究》(项目编号:Y2024377)项目主持人谈到其重要性。学校自2024年立项以来立足于农村初中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探索农村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教育惩戒的正确路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可供农村学校参考的范例。
回应现实困境:从“不敢管”到“学会管”
长期以往,农村初中学生管理难也是双面的——学生常常是纪律涣散、行为失范,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但另一方面,很多老师怕碰钉子而不愿意管,有的在处罚时反而还会心慈手软,出现“不敢管、不愿意管”的现象。项目主持人、司门前镇中学教师廖树林说:“我们不是不想管,而是不知道怎么管才合规、才有效、才不伤学生自尊。”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项目组在认真领会《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实际和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惩戒的标准把握、实施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等开展系统性研究,通过发放235份教师问卷、893份学生问卷及300份家长问卷,并对55名师生及家长进行深度访谈,摸清当前教育惩戒中标准模糊、方式单一、程序缺乏、家校协同不够等主要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制度体系:让惩戒有章可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惩戒必须建立在制度的基石上”。项目组核心成员、司门前镇中学政教副校长邹焱熊介绍了研究团队在经过充分调研,并通过多次专家论证后牵头拟定了《司门前镇中学教育惩戒实施细则(试行)》,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较重、严重三个层面,并对教育惩戒的适用情形、实施程序、执行记录、申诉程序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同时,配套开发了《教师操作指南》《教育惩戒执行记录表》《惩戒告知书》《学生申诉申请表》《班级教育惩戒记录表》“一指南四工具”,实现教师对学生不当行为惩戒全过程可记录,每次惩戒都有据可查、有痕可循,形成“惩戒前有标准、惩戒中有痕迹、惩戒后能跟进、受惩者权利有保障”的良好局面,一位参加过试点的班主任说:“现在老师敢管学生了,家长也能理解了。”
创新实践路径:让惩戒回归育人本真
司门前镇中学的教育惩戒并不是单纯的“罚站、罚抄”,而是多了一份有温度的教育方式和人情味儿。
项目组推行“阶梯式惩戒”:一是对于轻微违纪行为,采用“眼神提醒——轻敲桌面——课后谈话”的“预警式”干预;二是对于屡教不改者,采取“书面反思——承担班级服务——接受规则教育”的程序化惩戒;三是对于严重违纪者,如实施暴力伤害导致他人身体受伤需就医、组织或参与校园欺凌、有偷窃、诈骗、赌博等违法行为、考试中组织作弊、携带管制刀具或易燃易爆品等危险物品入校、多次违反校纪经校级惩戒后仍拒不改正、对教师或管理人员有人身攻击或威胁言行、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密切有疑似违法行为、或因不当行为对学校声誉造成广泛负面社会影响等,学校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校规,视情节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停学、由法治副校长或法治辅导员予以训诫、安排专门场所由专业人员进行辅导矫治,或按法定程序改变教育环境乃至转送专门学校等较重乃至严重惩戒,同时还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家校共育工作。
该校一直注重“惩戒后的教育跟进”。项目组成员陈秋芳老师介绍,“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后,教师会及时与学生谈话沟通。对表现好的学生,可申请提前解除惩戒。”这种“闭环管理”模式,让教育惩戒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成效初显:师生关系更融洽,家校协同更紧密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已初显成效,学校政教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度学生严重违纪事件同比下降32%,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情况有了较大的好转;另外,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生更加尊敬和信赖老师了。
“以前觉得老师罚我是针对我,现在明白了是为我好。”一名曾因作业拖欠被要求课后补做的学生说,“老师还专门辅导我,我觉得老师很关心我。”
家长群体的态度也悄然转变。多位家长在访谈中表示:“学校现在的惩戒有标准、有程序、有温度,我们放心了。”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微信发送等形式,主动宣传政策、分享案例,构建了良性互动的家校共育生态。
辐射引领:从“一校试点”走向“区域共享”
该项目的探索不仅惠及本校,在区域内也引起了较好的反响。2025年9月,司门前镇中学成功举办“教育惩戒如何更有温度”主题讲座;同年10月,开展了教育惩戒合理运用专题培训,并组织班主任和项目组成员赴隆回县西洋江镇五星中学开展区域交流会。目前,五星中学已借鉴该项目成果,制定校本惩戒制度,学生违纪率同比下降18%。司门前镇中学还将牵头成立“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研究共同体”,继续推广成果应用。
“教育惩戒的最终目标不是惩罚学生,而是唤醒学生。”该项目负责人廖树林说,“今后我们还要持续深入去研究、探索构建‘尺度要适当、温度要适宜’的长效机制,我们要让每一把教育的‘戒尺’都散发着育人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