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飘香的季节

作者曾小林2023-11-25 20:43:43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前几天四姐生日,夫人去了趟老家,回来后跟我说起老家的一些见闻,期间多次提到四姐家今年刚熏好的腊肉特别好吃。

  “肥肉精黄,瘦肉血红,一口咬下去,喷喷香……”她绘声绘色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她的口齿留香,惹得我不停地咽口水。

  在我的老家新化大熊山,历来有熏制腊肉的传统。每年一入冬,乡亲们就把辛辛苦苦喂养了一年的年猪杀了,舍不得卖,又没有冷藏,于是颇具智慧的先人就发明了腊肉的熏制方法。

  他们把猪肉切成2-3斤一块的长条状(太大了熏不透),用个事先备好的一个大木桶,摆放一层肉,撒一层盐,用手尽量抹均匀,再摆放一层肉,再撒一层盐……最后盖上木桶盖,腌制两三天后,用粽叶绳把肉串起,往火坑上方一挂,便大功告成了。

  那时候,老家都是用柴火做饭,每天早晚柴火一烧,袅袅炊烟升起,挂在火坑上方的猪肉便尽情地享受着这炊烟的熏陶。二三十天后,穿上了黑黑的“外衣”。

  说实话,腊肉的外表并不好看,甚至可以说很丑。然而“淘尽狂沙始见金”,在洗去外面的那层烟尘后,里面的肉是金黄色的,甚是好看。

  当然,最诱人的还是它的味道。煮熟切成片后,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色、香、味、形俱佳,真是“一家煮肉百家香”呀。

  腊肉不但好吃,而且耐放。因为是腌制后再用柴火熏,故蚊蝇都不敢爬,肉质能保持两三年不变。

  腊肉虽然是老家每户人家的必备,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记得小时候,也许是缺少粮食的缘故,我们家每年喂养的猪都不大,最多也就是一百四五十斤肉,除了杀猪的那天吃鲜肉之外,其余的全部熏制成腊肉。

  可是这腊肉也不是我们想吃就能吃的,那是要留着在来年的一年里招待客人的!

  多少个日子里,我端着少油缺肉的饭碗,眼巴巴地望着火坑上方挂着的有限的几块腊肉,万千馋虫在我的胃间蠕动,特别难受。

  于是我非常盼望有人来我家里做客,那样,母亲才舍得把火坑上的腊肉取下来,装进菜碗里。

  记得有一次,记尧老师来我们家,母亲热情地留他吃晚饭,我心头窃喜,断定晚上会改善生活了。

  果然,母亲毫不犹豫地取下一块腊肉,“嘭”地一刀下去,斩下一截,加点新鲜辣椒一炒,一碗香喷喷的腊肉端上了桌。

  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干,虽然父母也经常教育我礼仪:有客人时要客人先动筷才能吃;吃相不能太难看等等,但是太久没吃肉了,估计我当时眼睛里就像一头发现猎物的狼,放着幽幽的蓝光,用我母亲的话说就是“像刚从牢里放出来的”。

  眼看着碗里的腊肉迅速减少,父亲觉得我失礼了,用眼睛凶巴巴地瞪着我,要不是有客人在,估计他会狠狠地揍我一顿。

  记尧老师很善解人意,他装着什么也没看到,仍旧谈笑风生,尽管父母很热情地喊他吃肉,但他很少吃,看得出来,他在让着我。

  不过,我特别能吃肉的名声也就此传了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能吃上肉已经是很稀松平常的一件事情了。

  之后我离开了家乡,四处漂泊,离家乡的腊肉越来越远。在城市里,在我住的小区,也时常看到有人自己熏制腊肉,一个大铁桶,上面放肉,下面生火,两三天就好。

  这种速成的腊肉虽然外表看跟家乡的腊肉差不多,可是里面的肉质那是差远了,味道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我基本不吃。

  每年清明回去祭祖,老家的亲戚也会给我一块正宗的大熊山柴火腊肉,我总是笑纳,回来喜孜孜地下厨……一碗久违的辣椒炒腊肉摆在面前时,即使因为肥胖已很少吃肉的我,也忍不住要吃它几坨!那香味,那就是浓浓的乡情与亲情!

  昨天偶尔看到一个新闻,说是四川两个县为了防止大气污染,竟然出台奇葩规定:禁止人们私熏腊肉,必须统一送到指定的熏制点,其中有一个熏制点还要求人们必须买他家的肉,否则不给你熏制!

  这其中的猫腻,明眼人一看就知。

  我真的忍不住爆粗口:去他娘的!这熏制腊肉产生的污染,难道比汽车尾气要多?难道比一家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炭要多?中华民族熏制腊肉的传统起码也有一千多年,不也是天蓝山青水绿?

  这大气污染的锅,咱们的腊肉不背!

  作者 曾小林

编辑: 刘菲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