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又是“杨白劳”
▲作者与袁杰伟老师(右)合影。
自从担任网站编辑以来,每次遇到熟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跃飞,你是位了不起的人,年薪应该有20来万吧!”实话告诉他们,我每个月拼命码字,能到手里的薪酬不超过4000元时,很多人都不信,认为我是故意哄人。对此,我也不做过多辩解。因为辩解也是徒劳,没人相信。
其实,做文人并不比体力劳动者轻松。但凡干体力活的人,每天的收入都有好几百,有点甚至达到了上千元。而文人,即便你努力了,也不一定有多少经济收入。很多时候,你的努力付出,很可能变成“杨白劳”。
之所以变成“杨白劳”,是因为所谓的面子害的。为什么?举个例子,有人要搞个活动,想借助网络的力量很好的宣传一下,打电话请你去报道一下。你屁颠屁颠的跑过去帮了忙,宣传效果非常好,但对方只请你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和给一包烟了事,丝毫不提给点油钱的事,你怎么办?是直截了当的跟对方说,“你看,老板,我帮你写了那么多文字,并依托自己的关系,在一些主流网站和报纸进行了全方位报道,‘精神’一下应该无妨吧?”还是闭口不语?
文人都是要面子的,我也不例外。因为要面子,所以每次有人请我去采访报道,我从来不提“精神”的事,以至于很多老板认为你帮他报道是应该的事,用不着“精神”。没人“精神”,就意味着你没有收益;没有收益,意味着你的家人只能跟你喝西北风,引发家庭矛盾。
有当地政府支撑的网站还好,有财政按月发工资,即便没有老板“精神”,生活上不用担心过不去。而我从事的网站编辑,都是靠对接或赚取流量来获利的。所谓“对接”,通俗点说,就是“化缘”。网站要生存,“化缘”是关键,虽有一个稍微有点影响力的公众号帮我解决了“低保”问题,但子女的学费、家里的电费、水费、电话费怎么办?当然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那些懂事阔气的老板身上了。但是,当了好些年的网站编辑,码了那么多的文字发到网络和报纸上,很难碰到几个阔气的老板“精神”,“杨白劳”的日子居多。
有时候,碰到“抠门”的老板,我只好央求他们将公众号的链接多转发几个群,希望公众号的链接能多增加点阅读量,勉强帮自己换点烟钱回来。但某些老板除了简单的回复一句“行,我知道了!”却从来没有转发的意思。因为公众号阅读量低,流量自然也就低,连包烟钱都弄不回。
当今的文人之中,以书画家的日子最为好过。他们的作品有“润格”,也就是有定价标准,是按平方尺量的,操作性很强。而码字匠的作品是无价的。很多人以为,文人写篇报道非常简单,分分钟就能搞掂,没必要“精神”。殊不知,为了拟好一个标题,有时候,文人得酝酿整整一个上午,更遑论反复修改增删文中内容。文章出炉了,影响扩大了,老板不“精神”,仅以一句“谢谢”就把文人花了心血写出来的文章打发了。如此当文人,谈何收益?不穷死才怪。
这几年,从年头忙到年尾,天天盯着电脑,钱没挣多少,反而是头发白了、背部弯了。2021,换了一种工作模式,帮武协写一本叫《梅山武术人物志》的书,原本打算半年时间写好的,但工作量大,一直写到岁末也没有定稿。武协是一个没有收入的单位,上了8个多月的班,仅仅支取了1.5万的工资,剩余部分什么时候发放,不得而知。虽然,期间偶尔到外面搞了几次采访,但“精神”欠佳,仅够维持家里的正常开支。因为一门心思放到了写书和采访写稿方面,很少与妻子沟通,夫妻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裂痕。
可以说,2021,又是一个“杨白劳”来了。面对这样的困窘,我突然想起了袁杰伟老师《文人不必羞于言利》中所说的,“文人不能当生活的‘傻白甜’,他们当然要义无反顾地履行文学的使命,弘扬真善美,塑造美的灵魂。但当文人不可避免地介入到一些为‘稻粮谋’的文字时,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文字开个好价钱。”
在这个人人逐利的现实社会,作为文人,如果连基本的生活水平都维持不了,“举家食粥酒常赊”,那还不如弃掉笔头,回到乡间种红薯。
“学雷锋可以,总不能饿着肚子学吧?”不知诸君以为然否?(作者:卿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