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古樟

作者保罗2021-11-24 10:25:44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新化县水车镇楼下村有一棵千年古樟。古樟座落于村子形如龙椅的东面小丘陵上,高15米,根蔸围径有五个男人合抱大,从根部起往周围长五根粗枝,形如华盖,形状怪异而威严。潺潺溪流绕树而过。肥沃的土地,丰足的水源,滋养着古樟枝繁叶茂,樟果累累。

  古樟究竟生于何时,是自然生长抑或人为栽植,均无从考究,但此树在宋朝初年已经成林,称得上千年古树却有据可考。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罗氏南迁始祖一松从江西吉安迁入新化乌石(今孟公镇),娶妻育三子。之后,其大儿子彦一与母亲一起来到水车楼下,并定居于此。楼下原本是乔木与灌木共生之地,彦一公来此,很快和当地汉、瑶、苗族等土著居民打成一片,共同开梯田,挖池塘。相传在开发过程中,有人欲砍伐现存的那棵樟树。彦一说:这棵樟树中空枝多,形如五叉虎,伐之无用,不如当做风水树留下吧。为了保留这棵樟树,彦一在距樟树东北面约五十米处的山梁上修了个石庙,名曰苍溪庙,并将母亲陈氏葬于庙后,自此,这棵风水古樟无人再动。罗氏后裔重修苍溪庙时将庙改建至古樟西面数米处,其枝叶高高盖过庙门,《罗氏通谱》记曰“庙前一棵樟”。樟树与庙宇相得益彰,互为见证。年年岁岁,人非物是,千年古樟和苍溪庙犹如两位历史老人,成了罗氏南迁后代通族或来此寻根的历史见证。

  人们崇拜千年古樟,最早始于民间迷信—寄名。相传罗氏有某甥出生后,彻夜啼哭,骨瘦如柴,遍求名医无效。外公心疼外孙又万般无奈,对女婿说:你带三尺红绫系于樟树之上,把孩子过寄给樟树,就取名樟儿。说也奇怪,这孩子自从过寄给樟树后不再哭闹,长得白白胖胖。这种寄名方式既省钱又可减少诸多繁琐礼节,就代代相传下来。外地人拖儿带女慕名来樟树下寄名,既图个儿女好养的吉利,也顺便一览千年古樟尊容,一举多得。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远近寄名于古樟的小孩数不胜数,大凡名字中带“樟(章)”字的如承樟、教章、樟华、章莲、庭樟、献章等等,莫不与千年古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千年古樟,老而不朽,老而弥坚,成了神的化身,人们尊称古樟为“樟树大神”“樟树仙人”。相传抗日战争后期,这棵古樟连续三年未生片叶,人们以为古樟死亡,一九四五年春天,古樟突绽新芽,葱绿如故。古樟神奇复活,人们兴奋异常,纷纷奔走相告,传曰樟树大神抗日归来,抗日战争很快就要胜利了。历史的发展印证了美好的预言。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掀起伐樟炼油高潮,邻村所有樟树砍伐殆尽,那年时近春节,炼油老师傅在千年古樟根部试砍三斧以探油量,等待节后再伐。三斧过后,试斧人当即腹痛不止,据说病逝于回邵东老家途中,所有炼油工具寄存于离樟树不足一华里的周家,半个多世纪无人来取。至今,古樟根部三斧痕迹尚存。更有神奇之事,有一年夏天,有位村民为了方便种地,锯掉了古樟东南面的一根枯枝,几天后,这位村民手指莫名溃烂,久治不愈,经高人指点其向古樟悔过许愿,其病方愈。类似的神话传说实在太多太多。传说也好,巧合也罢,故事寓含浅鲜的科学道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人类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站在千年古樟下,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抚摸树根,仿佛感觉到古樟那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仰视树枝上与日增多的片片红绸,仿佛看到了川流不息的人对古樟的顶礼膜拜。相信随着世界著名物质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旅游景区的不断开发,及楼下古樟景点的配套开发,古樟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古樟也将以更加年轻而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作者:保罗)

编辑: 刘菲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