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赶尸的起源

作者梁波2024-03-31 09:09:58
原出处:秘境大湘西
阅读:

  探讨赶尸的起源,我们首先得从人性的本身说起。

  《礼记·檀弓》载:“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俗语也说:“落叶归根”。前者所表现的是一种思乡情结,后者比喻人生最终要回到出发地。陶渊明把它换成一个诗句,就是“归去来兮”。乡人再换个语句,就是潮归大海、鸟归山林。

  狐狸死后,尚且要把头朝向它出生时的第一个山坡,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其“首丘”情结更深更厚。人生的轨迹,其实是一个不同形状的圆圈,起点是家之所在,在脐带之血洒过的故乡。不管人生有千姿百态,不管道路有七弯八拐,也不管你是不是情愿,人们最终还是带着自己的满足或遗憾,以或快或慢的方式,回到生命的起点,完成生命的轮回。

  中国人特别眷恋自己的乡土,认为叶落必须归根。如果外出为官,不论在外面置有多少家产,不论在外面养有多少妻妾子孙,不论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一到年纪就想着要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就是普通的经商者,或者从事其他营生的人,也放弃很多的发财机会,坚持“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就近找一个活计做做。这种观念的最高境界,就是老死家乡,魂在故里。其中的原由,既是一种长久形成的传统习惯,也是体现“忠孝传家”、“以孝为先”的古训,更是自己长辈对后人的起码要求。

  在湘西,这种观念更加浓厚。踏遍湘西山水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就说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在沙场就是回到故乡”。这句话,被黄永玉刻在湘西凤凰沈从文的墓碑上,让沱江边那朴实无华的墓地增加了血性和灵气。过去,在整个大湘西,山高谷深,土地贫瘠,无地无山的穷苦人,不得不抛妻别子,远赴据说要富裕些的川东、黔东、湘中、湘北及湖北汉阳等地区,有的靠伐木、放排度日,有的靠采药、狩猎为生,好一点的也就挑上工具,走村串户地做点木匠、篾工手艺,或者来回折腾些草药皮货和日用品。

  湘西人所到之处,多是生命极为脆弱的地方,古时歌谣就有“人间坐不安宁、世上住不成家”之辞。有的地方是崇山峻岭,山中瘴气重重,疟疾异病流行,生活环境异常恶劣,部分人水土不服,因为无钱而导致缺医少药,结果客死他乡。有的地方条件好点,但是做的是伐木放排的危险作业,稍有疏忽,也难免会丢了区区性命。有的遭遇土匪杀人越货,或者是与他乡人争赢斗狠,结果也往往是血溅当场,身首异处。

  如果这些外出的游子客死异地,不论老幼尊卑,不论贫富贵贱,本人的意愿是一定要入葬祖茔的——生时不能尽孝,死后总得鞍前马后地侍从先人。同样,死者的孝子贤孙,也必须想办法搬丧回籍;死者的亲友闻知,也是尽力资助此事,使其了却还乡的遗愿。但是,此举又谈何容易!显宦富家可以租船雇车,耗尽家财把亡人搬运回乡,普通人家却是万万不能。

  赶尸这种行业的产生,无外乎两种原因。

  其一是交通原因。如果死者是在云贵高原的某处,与湘西某县某村的故乡,相隔着数百里、上千里。那时没有车辆,不通水路,山路崎岖狭窄,即使一个大活人入湘,也都要互相帮衬才能勉强通行,如果用一个简易的担架,抬着个越来越臭、越来越沉重的死人,那样的艰难是无法想象的。就是路上有钱雇人、有钱买路,经历了十天半个月以后,抬到家的恐怕也只有一副骨架了。

  如果是运送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尸体回家乡,事情更难。如果死者在湘西以东,运送其尸体往湘西,那里有雪峰山、武陵山阻挡,沅水、资水同样浪高滩险,道路崎岖。不同的困难是那一带村庄相对密集,行船走路的人也多。那些地方的许多大路是穿村而过的,因为很多地方忌讳抬死人进村,所以要想运尸返乡,船运车载,也是十分地艰难。

  其二是经济上的因素。一个人死在他乡,近的数百里,远的数千里,运回家乡,时间短的也要十天半月,时间长的将是数月之事,租船雇车庞大的队伍,一路吃住运费得多少钱开支,富人尚且难以承受,何况普通人家。如果能有一种法术,使死者自己走回家去,死者亲属只须给老司一些行脚费、宿店费,既达到死者魂归故里入乡为安的目的,又能使丧家经济上承受得起。于是,“赶尸”这个职业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我们说,赶尸的出现是以人们“魂归故里”的观念为前提,以湘西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这种特殊的土壤和环境中,被逼迫而产生的社会现象。

  历史上的第一次赶尸,据说是源于遥远时代的部族战争。《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与逐鹿之野……”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语:公公)蚩尤带兵在长江以北与中原部落对阵撕杀,结果战争失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往回撤退的时候,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面对惨死战场的士兵们的尸体,阿普蚩尤对身边的阿普老司说:“我们不能丢下战死在这里的弟兄们不管,你用点法术让这些好弟兄回归故里如何?”阿普老司说:“好吧。你我改换一下装扮,你拿‘符节'在前面引路,我在后面催督。” 于是,阿普老司装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祷告神灵后,默念了一阵咒语,然后对着那些尸体大声呼喊:“死难之弟兄们,此处非尔安身之所,尔今枉死实堪悲悼。故乡父母依闾企望,娇妻幼子盼尔回乡。尔魂尔魄勿须彷徨。急急如律令,起!”

  话一说完,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脸面全部朝着家乡的方向,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行走。敌人的追兵来了,阿普蚩尤和阿普老司联手作法引来“五更大雾”,将敌人困在迷魂阵里……因为是阿普老司所施法术让大家脱的险,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师”;又由于阿普老司最后所用的御敌之法是用的“雾术”,而“雾” 笔画太多比较难写,于是改写成一个“巫”字取而代之。

  其实,这巫字也是个象形文字,我们湘西人有自己的解释:上面一横代表天或者雾,下边一横则代表地,而中间的那一竖就表示“符节”了。竖的两边各有一个人字,右边那个代表阿普蚩尤,左边那个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说,要有两个人联合起来,加上天地相助,才能形成巫术。

编辑: 刘菲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