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宁家坪镇双松村发展历程纪实

作者任尧坤 李放鸣 胡富元2023-04-03 12:39:05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从攸县宁家坪镇政府机关北进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因刘氏家宅门前的两棵百年古松而得名的村庄——双松村。

  双松村古称横岭冲,横岭冲又是因为双松村东、西两边各有一条长达8华里的横向青山,将整个双松村从北向南、由高渐低地紧紧夹住,人们便形象地把这里称为横岭冲。民国初期,有一个系丹陵刘氏后裔的当地地主,在此择地兴建一座四合院的大家宅,这位略知风水的地主认为,地需物候,人需造景,家若富贵,院中当桂。于是,建房时他在院中栽了两株桂花树,如今长得水桶般粗,四季花香;人若长寿,门前当松。于是,他又在家门口两边各栽了一株马尾松、后来长得高耸蓝天,翠翠青青,成了村中的一大名景。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因这两棵四季长青的古松,把横岭冲命名为双松村。

  双松村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且神秘色彩的村庄。史学家刘俊男据《帝王世纪》溯源和自己的学术著作称:“帝尧……母日庆都,于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都平阳”;“有南岳庙位于坪阳乡极冲处;双松村南岳组有南岳庙”;“坪阳庙乡处凤凰山之东南为阳,是为坪阳,又有南岳庙在,习惯上又称坪阳庙”。由此说来,坪阳庙之乡名也是因双松村的南岳庙而来,按推算,帝尧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而若论双松村的历史,岂不也有四千多年!

  双松村在元、明属北江乡竹冲里;清时属北江乡天都;民国初年属皇图岭镇天都;民国19年属天字乡;民国27年后属皇图乡;民国36年属坪阳保。1949年解放后成立农协会,1951年土改后成立双冲乡辖双松、双雅、双凡、坪龙四村。1955年成立双松和双南两个初级农业社。1958年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双松地区属当时的第七营管辖,具体管辖范围是:双松村的双如、罗家、大塘、南岳、湾里、塘山组,还有冲台、双雅村及皇图岭的双源、双泉、瑞泉、阴泉、长岭村,营部设在下马湾。1959年分社后,成立双冲大队,包括双松、双雅、双凡村。1961年分队,正式成立双松大队。1984年撤社置乡后,双松大队改为双松村。2011年实行村级规划调整,双松与双雅两村合并为双松村时,村部设在南岳庙组,后村部迁建龙上天组。

  合并后的双松村有15个村民小组,601户,2040人。它东与笔武村、皇图岭的双新村接壤,南与龙泉村毗邻,西与双凡村相连,北与醴陵市贺家桥镇交界,全村总面积为12.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335亩,其中水田930亩,旱土405亩,有林地面积13404亩,其中一半以上原为油茶林。

  双松村虽地处偏僻,但人文地理却毫不逊色。据刘俊男《尧禹二帝尧葬攸县考》一书记载:“皇图岭西面的坪阳庙三面环山,入口极小,山上无一通道,易守难攻。双松村南岳组有南岳庙,从南岳庙越三里山道至双雅村方田组有一山名天子冲”,是帝尧时代的军事要地和兵器收藏地。据《官厅刘氏族普》记载,古代朝廷还派出衙府要员,在今双松村巡司组设立用于军事作战和边境安宁的办事机构——巡司府。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还是一块用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红色土地:攸北农军大队长刘迪生,率几千名农军,利用这里的山高林密作屏障,举行声势浩大的农民暴动,创建了攸北革命根据地。境内有历史悠久的宗教圣地南岳庙和富丽堂皇的罗家祠堂。民国时期,出过县长刘拔克。解放后有被中央文化部表彰的全国优秀文化馆长刘芳九,全国闻名的书法家曾正国和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的邱双连……

  双松村是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燕花歌》的盛传地:当地农民特别喜爱这部长达半万多字的民间爱情长歌,数百年均由民间艺人口耳相授。在上世纪五十年初至文革前,这里常常能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夏夜的禾坪里、晒场上或冬天的火炉边,不用伴奏,只用本地方言和略含醴陵腔音的曲调进行清唱,直至更深夜静时,也歌声连绵,他们时而叹息,时而悲愤,人们随着歌的故事情节发展而同喜同乐”。对《燕花歌》钟爱一生,今年已91岁高龄的民间老艺人陈长庚和中年的村妇女主任刘秦湘,对年青人进行义务教唱,将因文革后长期当“黄毒”禁唱的、濒灭的《燕花歌》复活。

  双松村是2013年被省命名为“生态文明村”的美丽村庄。说它美,美在地形上:翻开宁家坪镇政区图,双松村似一位头戴花巾,伸着长脖,坦露胸部的少女,挺立在宁家坪的正北面;说它美,美在村道上:一条水泥硬化的主干道,由南向北,蛇形般地蜿蜒贯穿整个双松全境,阳光下显得宽广明亮;说它美,美在山脉上:双松的山由全乡海拔最高的李家山(600多米)发脉,顺势沿东、西两侧的主脉波浪式地渐矮,给人一种“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愉悦意境;说它美,美在水流上:双松支流,即为沙江北端的第二大支流,它从双雅的康家水口出发,一边把山泉储藏在双雅水库后,一路湍着白浪奔出了九曲十八弯的野鸡庄、巡司、罗家、龙上天的青石江床,沿着双松东边岸下的长江,转马井坳,出双凡巷口,流至坪阳庙乡的母亲河——沙江;说它美,美在物产上:双松村地处500米的高山区,这里时常云雾飘渺,最适杉林生长,而曾成为全乡最早的杉木主产村,因这里山高林密,日照较短,半阴半阳,最适宜油茶、辣椒、生姜、茶叶、棉花生长,这些物产,好看好吃又好卖,远销四方,而油茶、生姜、辣椒被誉为“坪阳三宝”。因此,在大集体时代,双松村因有上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曾是全乡最富之村,存款最多之村。

  近20年来,双松村因地处偏僻等自身条件的先天性不足,未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前进,戏剧般地由全镇最富村迅速滑向最穷村——攸县15个省级贫困村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

  火灾劫难,山林遭毁。双松村是一个“一脚踏两县,鸡鸣闻三镇”,海拔600多米的边界高寒山区,也是谈火色变的边界火山多发区,而一旦火灾发生,因这里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很难迅速扑灭,常常最终造成数千乃至万亩的大火灾,并且,似乎形成了“两年一届,如约而至”的恶性循环。这样,自1990年发生大山火以来,几经劫难,使原双雅村5000多亩油茶林,除了野鸡,巡司组外,其它9个组几乎全部烧光。因此,这九个原是‘靠山吃山’的组,彻底断绝了以油茶为主的生存条件,只好背井离乡,举家外迁而变成了连片的“空壳组”。

  野猪成灾,耕地被毁。随着林毁户迁,双松村随之变成了人退猪进的可悲局面:山上山下,到处都是冬茅成湖,山沟正是野猪的天堂,这种野生动物繁殖力极强,常常成群结队,四处出没糟蹋庄稼,它们不仅在坡中啃薯,啃姜,啃瓜果,在田中啃禾苗,而且由于野猪好吃蚯蚓和草根,常常在一夜之间,能将全条山沟中水田的田埂一一捣毁,使人无法耕种。

  近年来,先后有株洲市政协、市两型办、市畜牧水产局及县畜牧水产局、县建设银行、县交通局、县公路局、县网格化、县中石化等多个单位来此驻村帮扶,从脱贫攻坚进入乡村振兴,迎来了山村巨变。

  大力“补钙”搞建设。像久病之人虚了体一样,贫困村急需强身健体大“补钙”来恢复元气,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贫穷面貌。

  他们紧紧依靠帮扶单位的鼎力相助和县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兴办了如下一些实事。一是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初,全村只有一条2008年修的、4米宽的老水泥路,经多年辗压而部分路面已龟裂,不便会车,又因车道沿江而建,被洪水冲毁了部分江岸和路基,引发了许多安全隐患。为此,该村争取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投入230多万元资金,共拓宽和新修了村主道总长度5200米、新修组道5500米,将村主道由原来的4米宽增加到5米至5.5米,设置了近40个会车道,沿江路段装设了护栏。耗资20多万元,安装了120多盏路灯,使山村夜路变成了“光明大道”。如今,攸县运输公司公交车也通到了双松村,方便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出行,村民普尝扶贫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78公里的省级交通项目的塘坡水泥路,沿山修建,扶摇直上,婉然通上了500多米高的塘坡组山顶屋场,让世代望而生畏,高山抑止的“行路难”变成了“通天道”!二是兴建村部服务大楼。原来的旧村部,是上世90年代兴建的原村小学校舍,学校撤并后改为村级办公场所,房屋陈旧,紧挨庙宇。2017年秋,他们在帮扶单位和县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争取了相关项目资金60多万元,村自筹资金近40余万元,合计投入100余万元,兴建了“村级基层组织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有上、下两层,包括“一门式”综合受理、大会议室、教育培训室、党建办公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村卫生室、留守儿童之家及远程教育,各种功能,一应俱全;内外装饰,图文并茂;各项制度,整齐上墙;电脑办公,高效快捷。党群服务、民政农业、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查询综合,“五大服务”,责任到人;全民推进“现场马上办”、“承诺代理办”、“网上预约办”,“就近一次办”便民四办服务形式,打通了基层政务服务的“最后一百米”。三是努力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是该村的土质乱石多,原来的水圳都是泥巴圳,杂草丛生,漏水严重,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一道“软肋”。为此,村里通过扶贫的相关项目及帮扶单位支持、村组自筹,共投入100多万元,完成了一座小二型水库、一口骨干山塘的水泥防渗;完成了9个组、总长度达到7000米的水渠硬化;修复了2座水毁江陂闸门,基本解决了全村的水利灌溉问题。

  兴办产业来“造血”。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他们的做法是:一是兴办家禽养殖场。2017年,该村在志木组开办占地1500平方米的家禽养殖基地,采取贫困户来股分红形式,让村里的57户贫困户每年户均亨受分红500元,使每个贫困户连续4年共增家庭收入2000元。二是光伏发电。由市县两级扶贫办牵头株洲市白关光伏扶贫基地,投资48万元,向白关光伏公司购买容量为60千瓦的光伏电板进行发电创收,公司统一进行运作、管理,让村每年平均增加4万余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并将此款的80%用于公益性支出。三是自主发展。他们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积极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地自主发展产业。如:凡年饲养300羽以上家禽的贫困户,均可年得到3000元的奖补资金。这样,全村共有近40户贫困家庭,共享此项奖补资金逾10万元。

  “雪中送炭”输“暖气”。一是“结对帮扶”。近几年来,他们通过市县镇村四级干部齐携手,共为双松村派出帮扶干部200余人次,采取“结对帮扶”形式,做到每一户贫困家庭均有一个干部直接来家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开展上门走访,逐一调查,收集需求;逢年过节,到户慰问,发放物资。二是寻亲归家。村里分别有大塘组曾桂云、塘山组彭仁吉2个贫困家庭的儿子外出多年未归失联,家人担忧成疾,特别是7旬老龄的单身婆彭仁吉,家中无人照顾,驻村结对干部通过联络查找,最终使失儿回家团圆。三是异地搬迁。他们有的放矢地对村里7户居住条件极差的贫困户,让其自行申请,镇村实地考察,县级部门批准,每人给予专项补助,先后对他们进行异地搬迁。四是设岗扶助。他们分别设立了道路保洁、垃圾托运、护林防火,村部卫生7个公益岗位,全由贫困户劳力担任,年均为他们共付出了7.2万元的公益劳务工资。五是医教保障。凡贫困户因病住院治疗,均享受提标10%的医疗补助;凡贫困家庭学生,按小学生每期500元、中学生每期625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中专生按每人每年3000元的标准,享受“雨露计划”补助。

  “以文化人”增“美色”。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依托,他们做了如下两件事。一是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做到“农家书屋”正常免费开放,组建了村里的广场舞队,组织群众学跳广场舞,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增强村民体质,还积极参加了县里的多期文艺培训,连年举办了双松村的老年节活动和参加了镇里举办的建党百年文艺汇演,获优秀奖。二是组织全村妇女积极参加“最美庭院”竞赛活动,以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身心美等评选标准,并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结合,核心打造“美丽庭院”,使全村多数农家庭院达标,贺雪祥家庭还被评为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

  如今,道路通向高山顶,豪车驶入百姓家;十里村道林荫路,鸟语花香绿水流;栋栋新房依山建,美丽庭院花儿开;幸福屋场看歌舞,稻花香里庆丰年。

  清明时节,茑歌燕舞。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曾桂珍带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兴致勃勃地来到双雅水库的大堤上,就双松村未来的发展,抒发着开发建设“雅子坪避署山庄”,创新绿色发展的宏伟设想:临湖规划——建立塘坡红碑。近百年前,我党早期党员、攸北农运领袖刘迪生,在此率领千余农军,举行声势浩大的农民暴动,使敌人闻风丧胆,后遭敌大军镇压而失败,但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有30多名英烈血洒这块土地。在此兴建攸北农运英雄纪念碑,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发掘红色文化,以高起点激励、教育后人沿着他们的血迹前进,让基层千头万绪的工作实行党建引领。

  开办观光景点。攸醴边境的彤岭大山,高耸入云,逶迤百里;雨天来此,浓雾弥漫,梦幻仙境;晴天登高,攸醴株潭,尽收眼底。如今,约两公里之外,明月风电基站,座座铁塔挺立,旋擘搅云揽月,是周边县市游客高山之巅观光的最佳选择。

  打造丽水民宿。充分利用这里的古木参天、一汪秀水、十里青障、百米飞瀑、千米龙潭、龙虎奇山、遐迩冬桂、冬暖夏凉、四季花开、地域辽阔的得天独厚条件,沿双雅水库周边,架设风雨桥亭、建设环湖游道、设立水上乐园;以康家、雅致两大水头为依托,向雅致、康家乃至老益冲延伸,建立樱花、梨花、桃花、李花、梅花等百亩规模的桃花源式的花果园,并利用现有村民住房、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兴建农家别墅,打造一批民宿,做到沿道花树搖曳、处处路灯明亮、古桥古亭重现,成为村民散步的好处,引四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振兴传统产业。要充分利用这里的海拔适中、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面积广大的地理条件,最大限度地、因地制宜地、发挥自身潜力,让昔日的生姜、辣椒、油茶誉称″坪阳三宝"回家,使这些曾经的地方拳头产品的生产规模逐渐恢复到之前的水平,通过生态种养十旅游开发,实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蓝图已定,扬鞭跃马,一个令人无比激动、无限向往、更加锦上添花、更加灿烂辉煌的新双松,像一个娇嫩妩媚少女般地向我们风度翩翩地走来,让我们尽情地张开双臂去迎接、去拥抱她吧!

  作者 任尧坤 李放鸣 胡富元

编辑: 刘杏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