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奇:港航助理工程师在乡村教育的十年航程

作者方第雄 吴婷2025-08-12 20:31:17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2014年5月,吴文奇毅然决然地斩断与港口航道、码头的最后一点牵连。在身为教师的父母亲影响下,一头扎进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与《专业课知识》的文字汪洋中。

  他深知,从潮汐图纸到三尺讲台,自己这“野路子”要站稳讲台,须比旁人付出更多。多少个深夜,家中那盏台灯如同不肯熄灭的灯塔,映照着他伏案苦读的剪影。那些陌生理论如同礁石般顽固,但他啃得缓慢而坚决,仿佛每一次笔尖的滑动都在重新定义自己的生命航道。

破冰:匠心耕耘,点亮“冻土”上的微光

  2014年夏末,当吴文奇重新踏入新化县第六中学这片故土时,面对的不仅是基础薄弱的留守学生,更有两座巍峨的高山:一是系统专业知识的储备,一是老师们对自己这个后进生的成见。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野和尚”,心中却燃着一股倔强的火: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与执着,赢得教师本应得到的尊重和认可!

  他深知自己的短板——没有系统的师范训练,唯有以勤补拙。那些教参资料上布满了他密密麻麻的心得批注,如同水手在陌生海域标注的潮汐暗流;他一遍遍观看名师课堂实录,像解剖精密仪器般拆解每一个教学环节;他甚至在夜深人静时对着镜子反复试讲,调整语气和手势,直到镜中人成为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模样。

  他尤其重视那些被遗忘的孩子,深信知识如光,不该有角落被遗漏。班上有个叫陈擎峰的男孩,数学成绩总在及格线边缘挣扎,眼神黯淡如蒙尘的玻璃珠。吴文奇老师没有放弃,常常在午间晚间的休息时间将陈擎峰等后进生留下。在办公室里,吴文奇用尽办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幻化为日常之物——他自创“数学扑克牌”,让学生在游戏中熟悉公式;他带着学生们丈量操场,计算面积,把知识种进脚下的泥土里;他讲工程测量中的数学应用,数字不再是纸上的枯骨,而成为他过往经验中闪亮的铁锚。当陈硕等学生第一次独立解出一道几何证明题时,眼中都会不约而同地闪烁出光芒,那一刻,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这一切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

  待到期末监测,成绩揭晓那日,大会议室里,老教导主任捏着成绩单的手微微颤抖,反复核对后,难以置信地宣告:吴文奇所教班级数学成绩跃居全镇第二,历史竟也闯入前三!会场先是一片寂静,接着是窃窃私语,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一个“门外汉”教学能力的惊叹,更是对一个倔强灵魂在贫瘠土地上种出奇迹的由衷敬意!

  在休学典礼上,老教导主任似乎是为了激励这位年轻教师,他曾经的学生。选择了分班级按各科镇排名先后向全校师生和来校家长播报本期成绩,当播报至166班:数学全镇第二,英语全镇第三,语文全镇第五…时,学生和家长们不约而同地向这位新教师投来了赞许和肯定的目光。这一刻,他已热泪盈眶。

  2024年,他所任教的250班小六道德与法治,在小升初考试中,获得全镇各项(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第一名。

突围:勇闯“禁忌”之地,守护生命的清澈

  时光如船,行至2019年。此时的吴文奇,早已褪去初登讲台的青涩,目光投向更辽远也更荆棘的教育深水区——乡村儿童性教育。彼时,在保守的乡风里,“性”仍是令人面红耳赤、避之唯恐不及的字眼,甚至被视为一种无形的“禁忌”。

  当吴文奇在何思联校开展农村小学生性教育的课题调研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瞬间涨红了脸,连连摆手:“这……小孩子懂什么?教这些,不是引火烧身吗?”质疑声如同冰冷的潮水,几乎将他淹没。然而,当调研数据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沉甸甸的压在他心上时:留守儿童比例之高、早恋网恋呈现低龄化趋势、性意识的缺乏……那一刻,他决心要和课题组的教师们一起去做乡村教育里那束刺破黑暗的光。

  从零开始,他们如饥似渴地搜寻国内外资料,精心筛选、改编适合本土的绘本素材,将科学的性知识融入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他和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磨课,无数个夜晚,办公室灯火通明,窗外是沉沉的夜色,窗内是激烈的思想碰撞与教案的沙沙声。最初的绘本课,孩子们羞涩地低着头,不敢看图画,不敢读文字。吴文奇便蹲在他们身边,声音轻柔得像拂过田埂的风:“别怕,认识自己的身体,就像认识你的眼睛、鼻子一样自然。它是你的好朋友,值得你好好了解和保护。”他设计了“身体红绿灯”游戏,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安全界限;他引导学生画出心中的“安全守护者”,那些画纸上出现的警察、老师、父母,乃至他们想象出的“守护小精灵”,都成为无声的力量。

  当课题成果悄然推开,学生学会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不适,懂得向信任的大人求助;当那个曾因懵懂无知而受到侵害的沉默女孩,终于鼓起勇气,在课后紧紧拉住吴文奇的衣角,用细若蚊呐却字字清晰的声音说出“老师,我知道坏人摸我这里是不对的,我告诉我奶奶了”——那一刻,窗外阳光穿透尘埃,照亮吴文奇湿润的眼眶。他明白,课题守护的,不仅是孩子们此刻的身心健康,更是他们未来生命旅程的清澈与辽阔。

  当质疑声最终被家长和同事们的肯定所取代,所有吃过的苦、熬过的夜、费尽的心血,都在孩子们清澈信赖的目光中,结晶为最珍贵的价值。不久后,未成年保护(防性侵)工作在全国席卷而来。

润心:立德铸魂,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021年,由于工作调整,来到白溪镇中心小学的他开始分管安全工作,同时继续担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教材捧在手中时,看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他掂量出的却是千钧之重。这门课,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航标灯。如何让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乡土之爱等宏大的命题,如春雨般无声浸润幼小的心田?他陷入沉思。

  讲好中国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他不再满足于照本宣科。讲“爱国”,他不止于激昂的口号,而是深情讲述喀喇昆仑高原上,年轻士兵陈祥榕用生命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当讲到戍边英雄们张开双臂阻挡来敌的壮烈画面在屏幕上定格时,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呼吸,许多孩子眼中蓄满了泪水。讲“家乡”,他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去田埂上认识五谷,去老农家里听村庄变迁的故事,去收集即将消失的农谚和童谣。泥土的芬芳和祖辈的故事,让“乡土”二字在孩子们心中有了真实的温度与形状。

  最动人的教育,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魔法。班上有个叫龚一帆的小男孩,总是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小兽,喜欢以叛逆姿态对抗世界。一次道德与法治课上,当吴文奇老师讲到规则与自由,说起自己当年在港口航道中亲眼所见:一艘巨轮,唯有严格遵循航标灯指引和航道规则,才能在安全出入港口,驶向心之所向的远方。他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全班,最终温和地落在龚一帆同学的身上:“真正的自由,不是任性妄为,而是在懂得边界和方向后,能更自信、更远大地航行。”龚一帆微微一愣,破天荒地没有顶撞,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课后,吴文奇在龚一帆同学歪歪扭扭的作业本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想做一艘守规矩的船。”。这稚嫩而真诚的转变,正是那“人生第一粒扣子”悄然系正的动人回响。

  光阴流转,讲台生涯已逾十一载。回望书架上,那本早已翻得起毛边的《教育学》,扉页上父母当年题写的“捧着一颗心来”的墨迹依然清晰。桌角相框里,第一届学生毕业照上的张张笑脸,如同田野上盛开的向日葵。他想起第一届学生已经大学毕业了,想起了自己的曾经的老师们,想起了那个曾拉住他衣角的小女孩如今已长成了落落大方的小姑娘。

  从初登讲台的忐忑“野路子”,到如今步履坚实的乡村教育点灯人;从数学、历史课堂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性教育课题、行政管理。岗位如舟,虽载着他驶向了不同的教育水域,但心中那团对乡村孩子的赤诚热爱与守护的初心,却始终如不灭的航标灯,穿越岁月的风浪,明亮如初。

编辑: 卿跃飞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