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西云山伯依佛
很多年没去过西云山敬佛了。这次国庆期间,应在长沙工作的外甥之约,再上西云山。车过荣华乡石印湾的田埂时,风里还带着几年前深秋的桂香余韵。路比记忆里平整些,却仍要穿过几道湾、几丛斜逸的杂草,车轮碾过落叶的声响,像给山行奏着缓板的序曲。
走进西云山伯依佛, 石阶还是旧时模样,青灰色的石面被往来脚步磨得温润,缝隙里嵌着经年的苔衣。记得初访时急于见佛,三步并作两步往上赶,倒忘了看阶旁的树。此番慢下来,才发现那株老樟的枝桠已探到石阶中央,细碎的阳光透过叶隙落在身上,晃得人心里也暖融融的。
伯依佛端坐于山坳的庙堂里,比记忆中更显温润。金身不染纤尘,眉眼间凝着笑意,却不显露半分烟火气。初来时只顾着仰头看佛的庄严,如今却愿在蒲团上多坐片刻——听檐角铜铃随风轻响,看香炉里的烟丝袅袅升起,慢慢漫过佛前的灯盏。殿外有山民来添灯油,脚步轻得像怕扰了这份静,低声说着家常,话语里没有急慌,只有与山共处的从容。
几年前来,总想着要问佛些什么,关于前程,关于得失。如今再拜,倒觉得那些疑问都轻了。佛不语,却似有目光落在肩头,像山风拂过竹林,不问你从何来,只愿你在此刻能歇一歇。起身时看殿外的天,比山下更蓝些,云絮慢慢飘着,连时间都似被拉长了。
停留了近两个小时,就下山了。回头望,伯依佛的庙堂隐在绿树间,只露出一角飞檐。忽然懂得,再来西云山,不是为了求一个答案,而是为了寻这片刻的静——让山风洗去尘俗的忙,让佛前的暖意,熨帖那些被生活揉皱的心。
待车驶出荣华乡,后视镜里的西云山渐渐淡成一抹青影,却觉得有什么留在了山上——或许是檐角的铃声,或许是佛前的暖意,又或许,是自己终于慢下来的心境。
作者简介
刘雄,湖南新化人。笔名拂晓、刘家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词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民进新化工委委员、新化县政协常委,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少年陈天华》《腊梅花》、散文集《风飘的岁月》《拂晓》《永不消逝的记忆》《且行且歌》、诗歌集《梅山雁语》、理论文集《过来人语》《资江夜语》《写作文不求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