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旅:洪洞大槐树下,寻根溯源

作者刘雄2025-05-12 17:32:04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早就想去山西洪同寻根溯源,这次中国国旅新化征稽所营业部曾仕波组织,终于圆了这个梦。

  踏上这片土地,心中满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移民历史的敬畏。在山西洪洞,有一处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它是岁月深处的记忆符号,是无数华夏儿女魂萦梦绕的根脉所在。

  刚入园,一座气势恢宏的根雕大门便撞入眼帘,独特的造型,像是一双苍劲有力的大手,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捧在掌心。穿过大门,阳光斑驳地洒在石板路上,不远处,“根”字影壁赫赫然立着,一个硕大的“根”字,笔力千钧,那最后一捺,似游子的足迹,又像归家的眷恋,深深烙印在心底,让人瞬间明白了此次寻根的意义。

  沿着同源渠漫步,水流潺潺,仿佛在低吟着六百年前的移民悲歌。渠水悠悠,流向远方,带着人们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新生活的期许。碑亭静静伫立在一旁,里面那块刻着“古大槐树处”的石碑,虽历经风雨,字迹依然清晰,碑后的文字,寥寥数语,却将那段大规模移民的历史轮廓勾勒分明 。第一代古槐虽已化作尘土,仅存的根,却像一位暮年的智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而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枝繁叶茂,新绿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似在诉说着先辈们的故事,它们延续着生命的奇迹,也承载着后人对根的执着守望。

  祭祖堂,无疑是园中最庄严肃穆之地。踏入其中,1230种姓氏牌位整齐排列,密密麻麻,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家族传承的光芒。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姓氏的源头,寻回那份失散已久的归属感。我穿梭在牌位间,轻轻抚摸着那些刻着姓氏的牌子,指尖传来丝丝凉意,心中却涌起无尽的温暖。在牌位前,我驻足良久,想象着先辈们当年离开大槐树,踏上未知旅程的情景,眼眶渐渐湿润。周围的人们,有的神色凝重,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福;有的轻声抽泣,泪水滑落脸颊,那是对祖先的缅怀,也是对根的深情呼唤 。寻根,不仅仅是身体的跋涉,更是灵魂的回归,是跨越时空与先辈的重逢。

  午后,移民实景演出将我拉回那段悲壮的历史。舞台上,官兵挥舞着皮鞭,百姓们哭号着被绳索串联起来,老妇颤抖着折断槐枝,塞进儿孙手中,叮嘱他们到了新家种下,以解思乡之苦。黄土飞扬,演员们汗流浃背,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家乡的不舍和对未来的迷茫。台下的观众们,静静地看着,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泪花,手机的闪光灯不时亮起,记录下这令人动容的瞬间 。这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那些被记载在族谱里的“大槐树移民”,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先辈,他们用坚韧和勇气,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离开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大槐树上,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边。回望大槐树,它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守望着游子的归来 。大槐树,不仅是一棵古老的树,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象征,它承载着历史,延续着希望,让每一个前来寻根的人,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带着满满的力量,奔赴未来。

作者简介

  刘雄,湖南新化人。笔名拂晓、刘家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词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民进新化工委委员、新化县政协常委,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少年陈天华》《腊梅花》、散文集《风飘的岁月》《拂晓》《永不消逝的记忆》《且行且歌》、诗歌集《梅山雁语》、理论文集《过来人语》《资江夜语》《写作文不求人》等。

编辑: 刘菲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