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寻踪

今年夏天,我们一家十二口人,分乘三辆车,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寻根之旅。目的地直指湘北常德西湖农场——那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西湖农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曾是全省最大的劳改农场(1954—1969),历经军垦(1969—1972)、移民及国营农场时期,也是潇湘重要的粮棉水产和无核蜜橘出口基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领先。
对我家而言,意义尤为特殊。1954年,公公作为省公安厅抽调干部,加入治湖总队,是首批开拓者之一。三年后,我们家也迁居于此,直至1969年劳改农场撤销,整整十二载光阴。这里,深藏着我们兄妹童年和少年的珍贵记忆。
重返故地,亲切感扑面而来。昔日的梧桐已然亭亭如盖,垂柳依然依依,连绵的稻田随风起伏,宛如巨大的水墨画卷。
如今的自建别墅、小洋楼鳞次栉比,牧业小镇的牌楼恢宏气派,处处展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勃勃生机。
找寻最初的家园——一分场六队,颇费了一番周折。公公曾担任西湖供应站指导员,供应站就设在农场门户柳林嘴。当年雄伟的大堤外,那水天一色、浩淼的洞庭湖景象,如今已被葱郁的林木覆盖,成了陆地上新的风景线。
童年就读的西湖子弟学校早已旧貌换新颜。当年驻场武装517部队团部驻地,已改建为军垦博物馆。
但在这里,我们深感遗憾:西湖劳改农场开拓者们围湖造田八万亩、艰苦创业建场的历史功绩,在博物馆里被一笔轻轻带过,未能留下应有的印记。
更让我们难过的是,从偶遇的校史编写组成员袁女士口中得知,西湖子弟学校的校史竟然将1957至1969年关键的十二年完全省略!这让我们曾在此就读的五兄妹一时无言。
站在西湖街头,记忆中少年时常攀爬的糖厂大烟囱早已无踪,老农校旧址上也已高楼林立。唯一能清晰见证六十多年前岁月的标志性建筑,只剩下场部那座历经沧桑的水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