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家乡
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我读过一本小说,书名不记得了,作者是谁也不记得了。
大致内容是:一个颇有成就的青年诗人,有了一些积蓄,在亲友的鼓动下,回到家乡创业,根据当时的潮流,他开办了一个养鸡场,其实开办养鸡场的费用并不高,但是他由于缺乏经验,在所谓的淳朴的乡邻的各种诱骗欺诈下,他不仅花光了可观的积蓄,最后还背了一屁股债,灰溜溜地离开了家乡。
这是一个青年诗人的诗与远山的故事,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口吻写的,主人公身上应该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更多的是他本人体验到的感悟。
诗人衣锦还乡,一干人猛扑上来,非是出于对诗人有深厚的感情,而是闻到了诗人身上有金钱的香味。
现在,那个诗人也应该开始步入老年,非常庆幸他的梦醒得为时尚早。
那时候的我更年轻,当时读来觉得这作者将人性写得过于卑劣,家乡的人一般都沾亲带故,即使没有亲属关系,彼此也应该有些渊源,何至于此!
古今文人对家乡都有一种热爱,苏轼虽然说“吾心安处即吾乡”,但也偶有“夜来幽梦忽回乡”的怅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停留”的流连。
对于故乡,非唯有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同时也应该有对故乡人的感念。
我读过的古诗文中,大致都有这样的思想情愫,加上我自小在外求学,因此对于故乡保留着一种不切实际的憧憬。
目前家乡的各级政府都在推行一种措施,希望在外工作、发展的乡贤们能反哺故里,建设家乡,各村都在设立乡贤理事会,筹措资金,为发展故乡献计献策,真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固然,我不是巨商大贾,也没有成为达官贵人,
也就是说,不是故乡人们心目中所谓的成功人士,但是对于家乡发展、乡村振兴、捐资兴教等事业,我是一一参与,希望能尽我绵薄之力,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这样的形势下,也由于内心的召唤,我那种落叶归根的思想蓬勃升起。同时因为我的父母年迈,故土难离,家里的老屋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建的,房梁腐朽,椽木破败,瓦片稀疏,今年初的大雪冰冻天气更是雪上加霜,实难继续居住下去。我便想着要把房屋改造,以便一方面父母有一个安度晚年的地方,另一方面在我退休之后,也可以过上陶渊明式的美好田园生活。
正是由于建房过程中的种种遭遇,击碎了我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对人性有了比读那部小说时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我老屋距离公路较远,运输材料不便,恰好在那时,村里争取到了一个项目,新建一条公路,改变原有公路拥堵的状态,而新建公路正好从我老屋前面经过,公路前期建设非常顺利,但是到了离我老屋差不多只有200米距离时,由于征地产生的矛盾,村民阻工,结果导致项目流产,至今五六年时间了,公路还是一个半拉子毛坯工程。
于是另想他法,在相关部门的允许下,我只好择地另建,择地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令我心力憔悴。好不容易将宅基地的事情处理好,邻居们都签了字,同意我建房,国土、林业等部门也多次现场查看,手续一一到位,于是动土兴工。
未曾想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等我把基础基本弄好,花费了10余万元之后,就有人来阻工了,提出的理由各种各样,我一一和他们协商,尽可能满足他们提出的条件。但我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的条件是无法满足的,他们总是能重新找到阻止我继续施工的理由,我每次准备开工,就总是有人前来阻工,各种无赖,各种耍泼,有的明目张胆,有的旁敲侧击,无休无止,没完没了,而我到现在都并不明白他们这样做的真正目的。
建房大计只好暂时终止,我身心皆疲,铩羽而归。
其实故乡还是那个故乡,人还是那些人,是我自己没有认识清楚罢了。
我先前读过的那本小说的内容又浮现在我脑海里,在小说的结尾,青年诗人离开故乡的时候,还在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振雄风,回到家乡继续创业,不知道他现在梦醒了没有,而我,终于醒了。
作者 吴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