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军团在奉家的日子

作者邓涛 谭小斌2021-10-31 19:09:44
原出处:娄底新闻网
阅读:

微信图片_20190727142601

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 摄影/刘新山。

微信图片_20190727145114

红军留下的行军灯。

  绿树阴浓夏日长。7月22日,新化县奉家镇文管站站长奉小平带着记者来到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竹园,古朴的砖木结构、闪耀的红星、醒目的毛泽东语录……在这里触摸历史脉搏,追思历史厚重,回望红军入奉家,回溯竹园的前世今生,回忆从老一辈人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

打地主分粮给百姓

  1935年冬,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率领一万余人11月19日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于12月12日进入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进行休整,筹备粮草和御寒的防滑草鞋,准备挥师湘南,西入贵州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在这里驻扎了近一周的时间。

  起初,当先锋部队300余人刚刚进入奉家的豆腐岩、浪山坪时,当时的地方老百姓吓得不得了,都以为是伪军来了,一个个都躲到山上去了。

  “老乡们,我们是红军,是贺龙的部队,不要怕,我们是保护贫苦农民的。”在红军的宣传呼喊下,直到晌午才有几位胆大的村民回到家里来。发现真的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来了,躲藏在大山里的其他村民也一个个陆陆续续回到了家。

  先头部队进村后,战士们帮村民挑的挑水,劈的劈柴,推的推磨,踩的踩碓,还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告诉他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帮助和保护老百姓的。之后,先头部队又迅速打击镇压了上团村地主奉仕卿、奉赞彪,下团村地主奉名质、奉作成、奉周礼、奉名善、奉名初等人,将囤积的稻谷、玉米、花生等粮食分给了当地的穷苦百姓。空闲的时候还帮老百姓干农活,与地方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由贺龙率领的大部队进驻奉家镇后,将竹园(即现在的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作为临时司令部所在地。竹园始建于清末民初,原是当地大地主奉仕卿的住宅,为四合大宅院,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80平方米。随行的红军战士则分散居住在奉家镇上团村、下团村及附近其他的几个村子。

贺龙给穷人送军毯

  一天,贺龙带着十几个红军战士从上团竹园临时指挥部出来,走到了岩板村杨芳高家的屋门前。进屋后看到杨芳高家小孩子多,个个衣衫破烂,床上铺的是棕皮做的破旧簑衣,一床棉被都没有,心情非常沉重。

  “别把娃子冻坏了!这两条毯子送给你们盖吧!”贺龙立即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拿来两条军毯,并亲手递到杨芳高手中。

  “红军都是好人。”接过贺龙递过来的军毯,杨芳高一家人很是激动。杨芳高看着首长身后衣衫单薄的红军战士都是年轻娃子,身上的军装也很破旧,脚打绑腿套草鞋站在冰天雪地上,便立即把屋后的柴火抱来在屋里生起大火让红军战士们烤火取暖。接着又把家中挂的玉米棒子和红薯拿出来,放在火堆里煨熟后分给红军将士们吃。红军战士吃着烤熟的玉米棒子和红薯非常高兴,个个嘴巴都被柴火灰染得黑黑的。杨芳高一家老小和红军战士互相看着哈哈大笑。在杨芳高家稍作休息之后,贺龙就带着红军队伍离开了。

深夜救火

  大部队进村后,有部分红军驻扎在寨园村竹子坪刘华应、刘助顺、刘助蒙、刘助东、刘道坤等农户家中。一天夜里,刘助蒙家做仓库用的二楼房间突然着火,居住在这里的红军指战员马上组织战士救火。因为是冬天正下着小雪,地面滑,给救火带来了很大困难。情急之下,几个红军战士搬起堂屋里的石磨,垫在泥浆中,另一个战士则两手各提着满满的一桶水,从石磨上一个纵步上了屋顶,将两桶水重重地灌了下去,迅速将火扑灭。屋子保住了,楼上用做仓库的屋子也只稍微受了点损失。

  救火之后,红军战士才发现有两匹驮有物资和重要文件的战马不见了。红军战士又立即和村民顺着马蹄印连夜寻找,最后在一里路之外一个名叫冬瓜湾的山里找到了。由于寻找及时,财物和重要文件没受到损失。当晚红军召开大会严查失火和战马被盗的原因,发现是敌人搞破坏纵的火,是针对红军战马和重要文件来的。事后,红军将受损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并留下一些银元和粮食给了这个农户。

临行留下行军灯

  在新化县文物管理所,现在还陈列着一盏珍藏了84年的行军灯。这盏灯是当年红军离开奉家时留给下团村村民奉长姑家的。

  红军驻村后,有几位战士和一位首长住在奉长姑家,当时奉长姑只有13岁,经常帮着妈妈给红军做饭、烧水、洗衣服。其中有两位战士的双脚肿得像红桃似的,奉长姑的父亲奉名庆用当地的土法子在火塘边烤了个萝卜让战士们热敷袪湿消肿。几天后临走时,有位红军首长提来一盏行军灯,递给奉名庆:“老奉,这是我留给你们的。等革命成功了,到时再来看你们,以灯为证。”

  红军走后,奉名庆将这盏行军灯一直小心翼翼地收在楼上谷仓里,挂在靠近天花板的黑角落上方,只有自家人知道,对外严格保密。解放后,奉长姑就把行军灯无偿交给了新化县档案馆收藏,已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作者 邓涛 谭小斌)

编辑: 卿跃飞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