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
一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二、六军团开始战转移,决定突围北上。由贺龙任军团长的红二军团3个师9000余人于1935年12月12日来到新化县奉家镇,军团司令部设在上团村的“竹园”,贺龙等军团首长在里面住了两天两晚。红军官兵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在上团枪毙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三个土豪劣绅,为穷苦农民分粮、分布、分盐,并进行了广泛的革命宣传,播下了红色的火种。
奉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处江湖之偏远,得天地之灵气。这里的人,厚土一样朴实,树林一样毕直。1928年,奉孝同就出生在这里。幼年时期的奉孝同,亲眼见到红军打土豪劣绅,为贫苦农民撑腰送粮,对红军战士萌生了朴素的热爱之情。他的出生之地叫下团村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地方。他的出生之地到底有多偏僻和幽深?在“村村通、户户通”成为全国普遍情况的今天,奉孝同的出生地,由于山路奇险,没能享受到这种“普遍”的待遇。出行还是靠走路,或者摩托车。几年前,一位爱心人士得知奉孝同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之后,出资帮他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奉家镇上团村买了一套几十平米的房子,老人这才得以“走”出山里,也方便来自全国各地的热情之士来看望。在奉孝同的幼年、少年、青年时代,这里,虑狼成群,各种野兽出没。晚上关灯睡觉后,都有野兽到猪栏里来叼猪吃。家家户户备着火铳,随时准备与野兽决一生死。全村老少集体打铜锣、敲锅盖、打门板来驱赶。老虎进村的紧急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十三四岁的奉孝同就拿着火枪,跟随成年人打猎。他的定力好,把火铳托在肩上,或举在手上,就像架在工事上一样,稳稳当当,一丝儿也不颤动。他的眼线也极好,双眼一眯,瞄得老准。扳机一扣,“弹”无虚发。这种“弹”,是像药丸散一样小的铅颗粒,一火铳射出去,几十丸铅颗粒被射出去,如果射程远,就会在终点处散开成“团筛”大小一团。“团筛”是农家用来“布米”竹篾农具,直径八十公分左右,圆形。把米放到“团筛”里,双手拿着团筛一“布”(新化土话,约相当于“摆”)一“布”,碎米、稗子、碎石等之类就会被“布”到团筛的边缘。用火铳打猎,奉孝同觉得太容易了。后来,当地一个国民党军官带三个警卫员回家,奉孝同借那军官的枪打猎,几十百把米的距离,一只野兔跑过,说打脚就打脚,说打头就打头。有人要看奉孝同打飞鸟,飞鸟飞过,奉孝同举枪射去,枪响鸟落。那段时间,看奉孝同打猎,成了村里的人一件口耳相传的快事。
二
一九五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毛主席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翻身得解放的奉孝同怀着对毛主席朴实的感恩之情,报名参军。为了参军成功,22岁的奉孝同将年龄改为20岁,终于成功参军,奔赴朝鲜作战。在抗美援朝五次大规模的战役中,奉孝同这位朴实的山里汉子不怕苦、不怕死,顽强作战,视艰苦日子如同平常。他的射击技术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大长进,训练中经常打“十环”,被战友们称为“神枪手”。1953年,奉孝同随部队回国,憨厚朴实的他与战友、与祖国共享战争胜利的荣光,他和战友们被祖国同胞们当作战斗英雄景仰。这时,中央从全国每个省选调军队干部,集中到中央警卫团一中队(一中队担负着保卫主席的安全任务)。高大英俊、枪法出众的奉孝同幸运地被选进中央警卫团一中队。毛主席住丰泽园,奉孝同被安排在丰泽园后门站岗。第一次跟毛主席说话,奉孝同兴奋夜不能寐,连夜写下了诗句:
“大雁南飞半天云,
毛主席领导咱们大翻身。
毛板船全凭老艄公,
中国人民全靠毛泽东。
冬夏常青松柏树,
毛主席的话我要记清。”
有一次,中央警卫团集会,毛主席亲自作报告,讲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毛主席的湖南乡音让他倍感亲切,他和大家一样听得热血沸腾。
1955年7月20日上午,奉孝同等人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在查看奉孝同的调查材料时问:“你还是讲新化方言?”“改了一点。”奉孝同不好意思地回答。毛主席说:“方言很难改,慢慢就会好一些。”有一次,毛主席走到他身边,奉孝同顿感一股暖流传遍了全身。毛主席微笑着,亲切地说:要保守秘密,注重学习,坚持写日记。毛主席给所有警卫员交待了一个任务:到家乡搞调查。奉孝同把毛主席的每一句话都牢记在心里。从那天后,他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他写的字一笔一划,清清楚楚。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五年,他写了四本厚厚的日记(现在被收藏于湖南省军事博物馆)。他保守秘密,1958年退伍回乡后,到毛主席逝世后多年,他也没有透露他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毛主席是很有家乡感情的,他老人家请我们警卫团的湖南老乡吃饭,和我们拉家常!”90岁的奉孝同虽然记不得更多的细节,但一说到毛主席,他就一脸的幸福表情。这是没齿不忘、埋在心底的幸福啊。有一次,奉孝同看到一个红墙摄影师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处,他第一次大胆地提出一个请求:跟毛主席合个影。毛主席微笑着答应了。而这张最珍贵的合影最终不知所向,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他注重搞调查研究,有一次回乡探亲,他走访家乡的许多老农,将了解的情况都写在日记里,还给毛主席带去了家乡的礼物:腊肉和糍粑。在警卫团五年,奉孝同先后被中央警卫团授予“执勤能手”、“技术能手”、“一级射手”等称号。1958年,奉孝同响应号召,要转业了。临别之际,毛主席又一次亲自跟他单独说话,毛主席说:你回家后一定要低调生活,不要摆架子,更不要让人知道你是中央警卫员。奉孝同向毛主席敬了最后一个军礼,说:“请主席放心,我绝对听从您的指示,严守秘密,不会有任何懈怠,不会让人知道我的真实身份!”这成了他一生的承诺。
三
1958年,怀着纪律和秘密,奉孝同回到阔别8年的故乡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九组,又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农民。从伟人身边回到山高壑深、路陡道滑、野兽出没的山村,奉孝同心情平静,他幸福地接受了这一切。现在的家乡,不再是地主老财称王称霸、为非作歹的家乡,而是百姓当家作主、耕者有其田、多劳可以多得的家乡。当时,党和国家号召大办民兵师,基层政府高度重视,奉家公社成立男女“基干民兵连”各一个。公社邀请奉孝同当武装干事训练民兵,任男连连长。任女连连长的叫王欢云,两人志同道合,成了情侣。1958年年底,新化县组织民兵集体比武活动,奉家公社男女民兵连双双获得第一名。不久,奉孝同与王欢云结了婚。奉家属于山区,当时野猪和华南虎特别多,常有村里的人被老虎咬死或咬伤。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和人身安全,奉家公社将打野猪和老虎的任务交给了男基干民兵连。奉孝同打猎,弹无虚发,百发百中。接受我的采访时,90岁的奉孝同微笑着用手划着圈比划着说:“野猪被打中要害后,沿着河塘这样跑,跑了一圈之后,就倒下了。”说完,老人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显然,年轻时打猎的那份勇猛和壮观,又一次回映在老人心头。我也第一次知道,野猪被打中时,并不是“应声而倒”。1962年,奉家公社被划分为双林、奉家、上团3个公社。奉孝同向新来的上团公社党委书记递交了请求成立赶猎队的报告,得到批准。
当时的上团公社有6个大队,赶猎队由每个大队挑选1人组成。奉孝同当赶猎队的会计。按公社规定,捕获的野兽,一律宰杀,肉一半归捕获地所在的生产大队集体所有,另一半由赶猎队交公社,按每公斤0.25元的价格卖出,再将现金交给赶猎队长分配给每个队员。新化土话说:三百斤的野猪,靠的是一把嘴。这话本来是讽刺那些只说空话不干实事的人。但也间接说明了野猪的嘴确实厉害。有一次,赶猎队员们在报木村杨梅界打野猪,一个叫王正才的队员以为中弹倒地的野猪死了,走近去看,冷不防被一跃而起的野猪咬着肚皮腿往山里拖,打猎队个个急的喊叫连天,可又无能为力:开枪,可能把王正才打死了,不开枪,又眼睁睁看着老虎把一个队员拖到山上吃掉。这是怎样的痛苦啊?见此情景,奉孝同连忙把猎枪瞄准野猪,大家顿时屏声静气,因为奉孝同是有名的神枪手,希望只有寄托在他的身上了。只听“砰——”的一声枪响,野猪的大腿上破开了一个洞,受伤的野猪这才真正倒下。王正才得救了。那天奉孝同打了三只野猪,他们喊来杨梅界的人抬走了那头150多公斤的大野猪后,奉孝同背着王正才,其他队员抬着两头野猪,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大家摸黑往公社方向走去。走完40多公里陡峭的山路,回到上团公社,天已大亮。一过秤,两头野猪分别为60公斤和72公斤。讲到打猎,奉孝同衰老的记忆又被激活了。他兴奋地说:打野猪的时候,必须一枪打中要害,否则,它会向你冲过来,用嘴把你撂到半天云中……因赶猎成绩突出,新化县分给奉家公社一个国家级优秀民兵指标。大家都推荐奉孝同,但奉孝同执意把这个机会让给了队员刘一中。1960年5月1日,刘一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群英会,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获得步枪一支、子弹100发的奖品,和毛主席著作、勋章纪念品。九十年代以后,年事已高的奉孝同,还坚持犁田、挑粪、干农活。公家要修公路,他带头出工,难干的活,他带头上。
四
和中国所有山村农民一样,奉孝同也经历了自己的不幸。1959年,公社公布了“放卫星”奖励标准,每亩报数收获600斤奖白酒4两,每多收100斤谷,奖二两白酒。而当时的奉家,由于植被丰富,海拔相对较高,气候也相对寒冷,平均温度比县城要低5度以上。冰冻时间也较长,育种很不容易,常常有秧苗遭遇倒春寒被冻坏。产量普遍较低。亩产500斤左右比较正常,差的只有400多斤,600斤的很少。不像80年代后的杂交水稻,亩产800斤,甚至一千多斤的也很多。有些生产队明明只产了500多斤,但为了得到二两白酒,也报成600斤。奉孝同所在生产队也打算报600斤。奉孝同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没产这么多,就不能多报,不可赚这这空肚’白酒喝!”奉孝同和老婆生育了三个女孩,分别取名奉庆玲、奉美玲、奉福玲。在重男轻女的农村,没有生男孩的户被称为“绝户”。但奉孝同没有重男轻女,把三个女儿当作掌上明珠一样呵护。但不幸还是接连降临到他的头上。1984年,16岁的满女奉福玲被人从家门口骗到外地,开始说是打工,后来实际上是被骗去搞非法传销。女儿想逃回来却被坏人控制,后来死在海南。奉孝同一家因无力支付路费,连女儿最后一面也没见上。这成了奉孝同一生最深的痛,伤痕永远也无法愈合!奉美玲远嫁外县,家境一般,回家探亲一次很不容易。奉庆玲因患怪病离异后,带着一男一女回娘家定居。而其儿子奉光兴,于2004年10月20日在冷水江不幸去世,这在老人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2012年10月,奉孝同的妻子王云欢因重病住院治疗。拿到医院的缴费单后,一家人泣不成声,昂贵的医药费让他们一家老小仰天长叹!
祸不单行!奉孝同的大女儿奉庆龄身患多种疾病,不久也住进了医院。这时,女儿都责怪奉孝同窝囊,连自己的老婆、女儿都保护不了。奉孝同内心深处被深深刺伤了!确实,身为父亲,因为没钱,见不到女儿的最后一面;身为丈夫,一与自己相依为命几十年的妻子病重无钱医治……面对女儿女婿一致的“谴责”,奉孝同,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这个在战场上打得美国鬼子屁滚尿流的英难,这个在猎场上打得三百斤的野猪绕塘跑的神枪手,这个在毛主席身边待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忠诚的战士,捂着脸嘤嘤地啜泣起来……但老人还是不愿讲出他心中的秘密。因为,在部队的时候,首长经常教育他们,给毛主席当警卫员属于军事秘密,不能暴露。特别是保卫毛主席的、保卫中央的相关事情,都不能对别人说。暴露军事秘密是不得了的。王云欢、奉庆龄的病情有所好转之后,10月23日,爱心人士王先生开车送奉庆龄母女回家,因下雨路滑,而奉庆龄的家距新化县奉家镇就有20多公里的路程,山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他们到半夜才赶到她家。由于夜已深,加之在车上颠簸了11个多钟头,王先生一行非常疲惫,便只好留在奉家休息。就在他们准备上床时,奉孝同老伴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引起了王杰的注意,“他去过朝鲜打过仗,让他给你们讲讲故事啰!”奉孝同老人随后向爱心人士起了他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故事。两位爱心人士兴致很浓,提出要看奉孝同的军功章。奉庆龄便把老人用报纸、塑料袋包得严严实实的军功章和获奖证书打开示人。看到中央警卫团颁发的荣誉证书,两位爱心人士眼前一亮、睡意全无,追着老人打听……回家后,爱心人士上网查找到了奉孝同在中央警卫团的战友饶和生、张耀祠写的回忆录,查到了其中和老人相关的详细记录,确认奉孝同是毛主席的警卫员。2012年,毛主席逝世已经36年,当年的很多档案早已解密。可是,奉孝同,这个如大地一样朴实,如大山一样厚道的山村汉子,还是要在内心里严防死守他的“秘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毛主席的叮嘱、部队严格的保密制度他始终牢记在在心上。他是毛主席警卫员的事,他没有向外界包括女儿透一丝风,镇上也只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退伍军人。1976年9月8日,天空中向北飞过许多飞机,一架接一架,飞个不停。奉孝同拄着锄头仰望天空,一种不祥的预感让他心头一紧。两天后的早上,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毛主席逝世的噩耗,顿时眼泪哗地流了出来。那一天,他粒米未进。毛主席逝世后,他本有机会向组织开口,可这位钢铁战士硬是咬紧牙关。自己动手,劳动所得。一直到85岁,他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给国家添加一丝的负担。若不是老伴偶然“说漏嘴”,这个秘密将被奉孝同背到土眼里去。
五
10月24日,王先生将奉孝同的故事发布在网上后,各媒体纷纷来到奉老家中看望,并进行了相关报道。“奉孝同是毛主席的警卫员”的消息如风一样被传播了出去。记者们闻风而至。有记者问他:“一生中最光荣的是什么?”奉孝同用颤抖的声音回答:“给毛主席当警卫员。”记者又问他:“最遗憾的是什么?”
奉孝同说:“把自己与毛主席的合影弄丢了,离开毛主席之后再没有见到过他老人家。”记者又问:“您有什么心愿?”奉孝同说出了埋在心中许久的三个愿望:第一,如若有机会,希望能去毛主席的故乡看一眼;第二,如果有机会,能前往北京再看伟人遗容。说完这句,老人已经掩面痛哭了。希望自己的后代没有大病。
许许多多的人被深深感动了。各方爱心人士纷纷捐款,力促老人完成心愿。2012年12月18日,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奉孝同终于实现了他的第一个心愿。这天,奉孝同身穿军大衣,头戴军帽,虽然头发胡须都已花白,但他身板硬朗,穿着军装仍透出一股子军人气质。面对众多多爱心人士,奉孝同激动地说:“非常感谢你们帮我实现去韶山的愿望,谢谢……”,奉孝同当兵期间就想去韶山看看,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后来复员回乡后就连县城都没去过,更谈不上去韶山。久而久之,能去韶山看看成了他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得知有机会去韶山后,奉孝同兴奋得一晚没睡。上午8点多钟,在爱心人士的陪同下,奉孝同来到妻子的病床前,紧握着妻子的手告诉她,他就要如愿以偿到韶山看看毛主席的家乡。病床上的妻子得知丈夫的心愿即将实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因病情影响,奉孝同的妻子只能点头示意自己已经知道了,让丈夫放心去。与病床上的妻子道别后,乘坐爱心人士专门为他准备的车辆,前往韶山。此时,20多名热心人士已提前赶到韶山高速公路出口排队等候。1998年从中央警卫团转业到东莞工作的丁先生专程开车从东莞赶来,和长沙战友徐先生一起,代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四省的中央警卫团退伍战友看望并慰问奉孝同。上午11点50分,载着奉孝同的车队来到韶山高速出口,热心的人们立即上前迎接。“毛主席家乡的人很热情,谢谢你们!”下车看到有这么多人迎接,奉孝同情不自禁地说。丁先生走上去握住奉孝同的手说:“奉老,我和您都在中央警卫团当过兵。您50年来谨守军人机密,真是让我们这些晚辈钦佩,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说完,丁先生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到达韶山市区后,奉孝同没有休息,坚持要先到毛泽东广场敬献花篮。韶山管理局热情接待奉老一行,指派宣传处处长刘建国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谭逻松专门负责奉老一行在韶山的食宿和参观。短暂停留后,奉孝同拒绝了先去吃中饭的要求,迫不及待地赶往毛泽东广场,给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12时20分,在毛泽东广场前坪一下车,奉孝同就精神抖擞地向着毛主席铜像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沿着瞻仰大道,奉孝同缓慢地向毛主席铜像走去,并不时向身边的导游询问着毛主席家乡的情况。在距离铜像150米左右时,奉孝同推开两旁搀扶他的外孙、外孙女,再次举起右手,敬着军礼缓慢地向前走去。距离铜像还有100米左右时,奉孝同情不自禁地走起了正步。84岁高龄的他姿势仍然非常标准,周围的人都静了下来。到达铜像前,老人停下了脚步,但敬着军礼的手久久没有放下,眼里还噙着泪花,嘴唇颤抖地大声喊道:“ 毛主席——您从前的警卫员奉孝同来看您来了……虽然过去50多年,但您的教诲我永生难忘。”奉孝同久久伫立在毛主席铜像前,思绪穿越了半个多世纪,对毛主席的思念缕缕不绝……
良久,奉孝同的外甥将奉老带来的礼物:糍粑和腊肉拿了过来,这是奉老特意在家准备的。奉孝同在中央警卫团服役时, 给所有警卫战士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乡搞调查。奉孝同那年从新化回京时特意带了家乡的糍粑和腊肉,毛主席吃了后高兴地说:还是家乡的东西好吃。足足过了半个钟头,随同的医生因为担心奉孝同的身体吃不消,劝他先去吃完饭,休息一会儿,再去参观毛主席的故居。奉孝同只好三步一回头地在大家的劝说下离去。吃完饭,奉孝同稍作休息后,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纪念馆。“侍卫领袖五年时叨教诲心胸广,扎根山村半世每忆殊恩涕泪流。”有人送给奉孝同这一副对联,对联刻画了奉孝同对毛主席深深的怀念。
六
12月19日上午,得知韶山景区驻扎着一支武警部队专门保卫毛主席家乡后,奉孝同要求离开之前一定要去看看这支部队。“他们保卫主席的家乡,我曾经保卫过主席,我们就是‘战友’。”奉孝同说。上午9时许,奉孝同来到了武警韶山警卫中队营地。整齐划一的队列、笔直的军姿,踏进部队营地的一瞬间,奉孝同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年我们也是这么训练的,真怀念和战友们一起训练的那些时光。”奉孝同一边给武警官兵们行军礼,一边自言自语,回忆当年的情景。随后,在武警战士的带领下,奉孝同走进了武警韶山警卫中队的荣誉室,了解这支部队的光荣史。在经过一尊毛主席铜像时,奉孝同突然停住脚步,凝望着毛主席铜像,眼睛渐渐湿润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奉孝同突然双膝跪地,对着铜像边磕头边带着哭腔说:“主席,我今天就要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来韶山看您。”大家都被这一幕震撼了,武警战士也随即抬起右手向毛主席铜像敬军礼。近两分钟过后,奉孝同才慢慢站了起来。身后陪同的医生似乎发现了什么不对劲,马上扶着奉孝同往营地宿舍走去,并吩咐护士赶快去拿氧气瓶。“由于心情过于激动,导致老人家血压过高,出现头晕,但没什么大碍。”经过简单的检查后,医生告诉我们,因为今天起得早,又是相隔半个世纪后再回到军营,所以老人家太激动了。休息10多分钟后,奉孝同的血压慢慢恢复了正常。临别时,湘潭日报社给奉孝同赠送了一尊毛主席铜像。奉孝同激动颔首,双手捧接。与中队官兵座谈后,带着对主席家乡无尽的怀念踏上了返程。
七
2013年11月在当地党政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奉孝同得以实现他的第二个心愿——到北京看望毛主席。11月12日,奉孝同一行从新化奉家镇的家中启程时,镇政府考虑到路况不好,派越野车将他们一行送到县里。11月16日下午奉老来到北京后,北京爱心人士自发组织迎接,并安排车辆将奉老接到天安门附近的宾馆居住。11月17日早上6点,奉孝同和家人在爱心人士陪同下来到天安门广场。奉孝同看着晴空下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升腾的是激昂与感动。“天安门广场比50年前更大了,长安街也变宽变漂亮了。”奉孝同感慨万千。
毛主席纪念堂排队参观的游客很多,通常要排队1个小时左右。工作人员几天前得知奉孝同来北京看毛主席后,特意安排了绿色通道,奉老得以快速进入纪念堂内。纪念堂大厅中央摆放着3米多高的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奉老很激动,先是送上了三束菊花,然后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瞻仰厅的水晶棺内安放着毛主席的遗体,身着灰色中山装,覆盖着鲜红的党旗。50多年后看到毛主席,奉老再也控制不住喊了声“毛主席”,就痛哭失声到说不出话来。周围警卫见状很感动,过来扶着奉老,劝他平复情绪。在众人安慰下,奉老逐渐稳定了情绪,对着毛主席的遗体鞠了三个躬,然后敬了个军礼,最后在家人的陪同下离开。
采访手记:
2020年 7月3日,得知次日是奉孝同90寿辰(实际上是92寿辰,但他以档案年龄为准,因为参军报名时改小了两岁),我怕老人生日人多不便采访,便在当日前往奉家镇,在老人现居的上团村家里采访。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口齿清楚。记忆力虽有明显衰退,但说到兴趣话题,老人仍能清淅地回忆出细节。第二天,我从友人发来的视频和图片中,得知老人的寿辰庆祝办得甚是热闹,心中甚慰。遥祝老人健康长寿!
声明:此文原载2020年第11期《中国人物传记》
(作者简介:袁杰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娄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随园流韵——袁枚传》(作家出版社),此书系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国家级文化原创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本;长篇报告文学《毛板船》,此书系2018年湖南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作品;杂文集《第三只眼》、长篇纪实《漂泊在羊城》、散文集《尘埃落不定》等。主编《感动娄底的90个故事》、《幸福娄底的100个故事》等。曾获湖南省梦圆2020主题文学征文三等奖,娄底市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一等奖第一名,娄底市优秀社科成果特别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