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山歌:在文旅融合中彰显非遗价值

作者成松柳 陈斌2022-08-01 13:23:34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活态形式。因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自身的古老特性,其与现代生活,特别是与现代年轻人的距离,增加了保护与传承的难度。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非遗成为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在欣赏与互动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确实需要我们思考、探索和实践。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基地,近年来,坚持带研究生、大学生开展田野调查。今年,又来到了古梅山腹地,湖南新化县,调研新化山歌的发展现状。

  新化山歌是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经明清传承之现代。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化山歌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古朴原始性。它源于历史悠久的梅山文化,其核心是祖先崇拜,祭祀仪式中一定要唱歌来娱神,后来发展为种田、打猎、开矿、采茶等等日常活动都要唱歌,所以新化山歌的歌词和唱腔都充满了梅山先民的生活色彩。二是丰富多样性。新化山歌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富于说唱风味。它可以粗略地分为劳动歌、情歌、仪式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六大类。它的唱腔也很丰富,有平腔、花腔、波罗腔、滚板腔以及锣鼓山歌等多种演唱风格和表现形式。其三是文学艺术性特征。新化山歌虽然是民间歌手的口头创作,没有过多的加工和雕饰,但从歌词中可以发现创作者巧妙运用了诗歌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丝瓜苦瓜种两厢》就用“苦瓜”、“丝瓜”比喻男女的相思之苦,《路边溜溜草》中的“桐油、石灰”比喻情感的粘滞,都是很好的例子。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新化山歌已经在文旅融合中大放异彩,成为了新化县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在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天华的故乡——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新化山歌市级传承人黄佑花老师带领4位新化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我们展示了荣华乡山歌传习的发展状况.他们在湖南省财政厅驻新化县龙湾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下,正在修建文化大礼堂。之所以获得支持,是因为这些年,他们一直坚持新化山歌的传唱,进校园、进景区,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提升了当地旅游的文化含量。她对新化山歌的未来充满希望,憧憬地说:“等今年这个乡村振兴文化大礼堂落成后,我们在礼堂附近包下两片小山头,把小山头设计成为新化山歌的拍摄基地,当有空的时候便组织传习所成员进行山歌录制,将即时的劳动生活向观众们展示。”

  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紫鹊界,我们也见到了新化水车山歌传习所的一班演艺人员。年龄最大的罗奶奶给我们展示了她当年全省民歌大赛金奖的照片与证书,并且即兴演唱了几首山歌。歌声之嘹亮,无法使人相信这是一位年届80的老人。传习所与当地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以情景剧、山歌习唱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形式,深得游客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他诸如天门乡、车田江、油溪乡,新化山歌都深度地参与了文化旅游,在文旅融合中彰显自身价值。

  近年来,新化县委、县政府充分意识到“新化山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也会是一个有着蓬勃活力的旅游文化产业。通过“新化山歌进校园”使得青少年一代认识新化山歌、学唱山歌,不至于出现“断层”的状况;其次在文旅融合中,进一步发挥新化山歌的作用。新化县拥有众多旅游资源,“新化山歌进景区”必定会在原有的旅游资源之上增添非遗文化的魅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文旅产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新化县文旅局注重发挥陈福云、伍芬邓等传承人的引领作用,提供各种条件,让他们传、帮、带。先后在水车镇、荣华乡等地创办了6所新化山歌传习所;在紫鹊界景区、龙湾湿地公园、瑶峒土坪举办农民山歌培训班,培训农民学员2000多名;导演实景山歌剧《呼唤紫鹊归》《寻宝》《谁与茶缘》《瑶望天边外》等;搜集整理原生态山歌上万首,编印《新化山歌100首》《梅山歌谣神韵》;《呜哇峒》作为湖南地区的代表曲目选入央视音乐频道《歌声里的中国·湖南篇》栏目。被誉为“山歌皇后”的陈福云老师带领新化山歌走出湖南,参加全国各地的原生态山歌比赛,并且成绩斐然。她还带领新化山歌走出国门,前往东南亚各国进行展演。

  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其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因为着迷于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才会有更迫切的旅游需求。旅游的核心是文化,很多旅游产品实际就是文化旅游,深度游都是文化游。旅游的发展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拓宽了渠道、插上了翅膀。因此,牢牢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方向,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阐发,通过提高传承实践水平,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新的更大的内生动力。新化山歌通过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把山歌的独特唱腔、精神风味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现代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进一步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的确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值得我们研究和推广。

  文:成松柳,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图:陈斌,新化县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编辑: 卿跃飞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