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历史,一个人传承——对绥宁苗拳抢救性挖掘保护的调研
“于斯是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孟子.万章上》
有300多年历史的绥宁苗拳,目前麾下只有唐朝仪一位传承人。年近六旬的唐朝仪为找不到传人发愁。
绥宁苗拳岌岌可危,随时都有从一而“终”的可能。
3月24日,在国家级武术之乡新化举行的湖南省武术协会2023年常务理事扩大会上,邵阳市武术协会主席张永善讲了只有一个人的绥宁苗拳的故事,讲了乡、县、市三级政府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抢救”行动。
湖南省武术协会主席杜利民、党支部书记罗器宇对绥宁苗拳表示了高度关注。
作为湖南省武术协会《武术世界》总编辑,我应邵阳市武术协会、绥宁县武术协会邀请,于3月31日凌晨6时从长沙出发。目标地是绥宁县麻塘苗族瑶族乡。由《武术世界》编辑部、邵阳市武术协会、绥宁县共同举办的绥宁少数民族武术“苗拳”抢救性挖整理座谈会将在江抱村举行。
江抱村距离邵阳市230公里,距离长沙市500公里。
从安江下高速,路旁不时出现“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广告牌,安江农校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梦想开始的地方。绕道进入绥宁境内后,道路的急弯弯险陡坡明显多了起来,急弯如麻花串在一起,险坡似潮汐起起落落。
距离目的地1.5公里左右,道路拐向一条窄窄的小路,只能容纳一台车通行,途中没有会车点,遇到相向而来的车时,只能有一台车后退,待来车通过后才能继续前行。
邵阳市武术协会主席张永善已经提前赶到,他和麻塘乡乡长黄龙霄一起迎了过来。在简单的介绍后,绥宁苗拳唯一的传承人唐朝仪开始了表演,唐朝仪十岁开始跟苗拳大师唐子庭等人习武,颇得苗拳心得,一拳一掌,一招一式,虚实转换堪古意,一言一行,一步一影,动静变幻显精神,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可谓是一力降十会,一巧破百拙,唐朝仪的苗拳展示是吞吐自如,变化万千,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绥宁县总人口38万多人,苗、侗、瑶、土家族占了62%,绥宁苗拳是当地有代表性的武术拳种,据资料记载,绥宁苗拳从姚法旺传入,已有300多年历史,姚法旺去世后葬于绥宁高登山。在江抱村伍秀荣家,就供奉着姚法旺的香火。
绥宁苗拳的传播途径有别于其他拳种,主要通过道教传承,从术的层面而言,绥宁苗拳以防为主,以拳为主,具有较强的实战性。从道的层面讲,绥宁苗拳的养心养身意蕴也很浓厚,道家文化与道医巫术并存,且还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戏剧、武术元素,作为道教传承人,现年77岁的伍秀荣便掌握了元极气功,用道医治病,也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女道士与杨戏表演者。
作为一个载体,绥宁苗拳记录了苗族文化的价值与传统,既是立体的文字,又是有思想有灵魂的舞蹈,绥宁苗拳如果这样从一而"终",不仅仅对邵阳地域文化有严重伤害,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
对绥宁苗拳的抢救,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如果任其自生自灭,极有可能重蹈湖南四大拳种之窘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家体委的组织下,各省市都成立了武术挖掘领导小组,湖南也挖掘整理出了巫家、洪家、薛家、岳家四大拳种,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巫家进了国家级非遗文化目录,而洪家、薛家、岳家拳却是踪影难觅了,令人唏嘘不已。
绥宁苗拳极有可能重现洪、薛、岳三家拳种的尴尬。而造成这一尴尬的原因很多,无论是传播途径,传承方式,传承人格局都亟需从根本上改变,加上学苗拳的受众敏感度不高,苗拳口口相传,文献文字资料匮乏。借宗教传播,传播手段单一且严重滞后,学武术练的是童子功,现在有几个小孩会入道去学武?纵然是作为绥宁苗拳唯一传承人的唐朝仪,他的小孩就没有一个愿意学拳,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因担心外人窥视,关起门来教拳等诸多陋习,还有苗族多居大山,即使今天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随心所欲的互动还是有一些困难。绥宁县武术协会主席彭德是一个村的党支部部书记,他所在村有1200多人,算是一个人口大村了,但村里平时很难看到几个人,因为都分散居住在各个山头,单纯从地理上来说,人与人的交往还是有一定的不方便,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绥宁苗拳的传承发展。
由《武术世界》编辑部、邵阳市武术协会、绥宁县组织的少数民族武术"苗拳"抢救性挖掘整理座谈会在江抱村部举行。会议围绕为什么抢救,抢救是否有价值,怎么抢救进行了广泛探讨。
绥宁苗拳历史悠久,但现实并不乐观。如何实现绥宁苗拳由一个人向一群人裂变,由点向面裂变,由村向县市裂变?
卲阳市文旅广体局在调研后拿出了能够迅速见效的精准抢救方案,计划拨款15万元给长埔镇第一小学,扶持学校学苗拳。从武术进校园这个点切入,绥宁苗拳就成了一粒种子,可以迅速改变频临失传的境况。长埔镇第一小学有3000多名学生,而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长埔镇第三小学也纳入了计划,体育课、兴趣课、大课间操就是学武术为主。邵阳的武术进校园,在省内是最有特色的,一年一届的校园武术大赛,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这在市州是绝无仅有的。指定的学校基本上是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对苗拳的理解有民俗文化上的先天性优势,也是尽快达成效果的快捷途径。而邵阳市武术协会巳经趁热打铁,要求绥宁苗拳在5月下旬举办的挍园武术大赛上亮相,绥宁县武术协会已着手在学校组建校园武术队。正如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所蕴含的寓意一样,假以时日,绥宁苗拳这一个人的江湖独角戏,一定会演绎成大气磅礴的大合唱。
抢救绥宁苗拳是一个系统文化工程,必须打组合拳,政府扶特的作用十分关键,但点线面的助力也不容忽视。绥宁苗拳在借助校园这一平台的同时,要扎扎实实做好武术进校园这篇文章,创新传播方式,兼顾內外双练,文武兼修,上下互动,左右交流。就是练外内功,强化基础,内外实现良性循环。在做好武术进校园的同时,要注意拳种资料的积累与文化提炼,建立和完善武术传播体系与产业化价值的架构,实现政府与基层、协会与拳种的良性、有效沟通与互动。对内对外交流要探索跨界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要学会造势、借势和顺势而为,绥宁有许多古老的苗族,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就在大园苗寨拍摄。寨内就有战功卓著的北宋金紫光禄大夫杨光裕墓,有许多风景独特的自然山水,原生态的民族民俗资源丰富,绥宁苗拳除了在校园推广外,还要主动融入绥宁传统节日“四八姑娘节”、“十月兄弟节”和杨戏,经考证《邵阳市志》、《绥宁县志》、《绥宁民族志》、《靖州府志》、《武冈州志》等历史资料,在绥宁少数民族群居之地,自古就有“秦打鼓、晏打锣、周擦锅、吴烧火、马打卦,龙杨两姓敬菩萨”的民谣流传于世,这是少数民族和睦共事、团结协作、刚直不阿、侠肝义胆的历史见征。
绥宁苗拳以防为主,以拳为主,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养心性。抢救绥宁苗拳,已经刻不容缓,但要文武两条线齐驱并进,邵阳市、绥宁县对苗拳的扶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市武术协会主席了长永善多次前往绥宁调研,绥宁市武术协会主席彭拜唐朝仪为师学习苗拳,把苗拳推向学校也成了协会工作的重点。
正所谓,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
绥宁苗拳目前只有一位传承人,但这样子的从"一"而终,我们肯定不喜欢,也不愿意出现,正如张永善表达的:抢救绥宁苗拳的行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地域传统文化变则通、则兴、则生的态度,我们要助推绥宁苗拳实现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裂变。
作者 范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