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红之源”凭什么给新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日,在第十三届湖南茶业博览会上,新化红茶被湖南省茶业协会、湖南省茶叶学会、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湖南省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联合授予“湖红之源”称号,这既是对新化红茶的历史地位肯定,也是对新化红茶的文化价值肯定。
然而,就在150万新化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这场论证活动考虑不周,公开资料显示结论不权威,明显就是打向其它地市红茶从业者重重的一记“闷棍”。并提出了重开全省红茶产区听证会、公开授予理由、调查整个湖红之源授牌事件始末过程有无“暗箱”操作的请求。
湖南省茶业协会授予新化县“湖红之源”称号是否存在猫腻,姑且不论。但据史料考察,新化红茶历史悠久,始于晋,兴于唐宋,昌于明清,盛于民国与当代,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五代(935)毛文锡《茶谱》中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渠江起源于新化县奉家镇内,即现在的渠江源景区所在地。
明代,新化茶叶经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茶叶种植、生产处于高峰,茶市盛旺,渠江薄片更是被列为贡品,分官阶御赐,满朝皆以饮之为荣。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布废止贡茶制度,新化贡茶终止,新化贡茶历史520年。据《中国厘金史》载:清咸丰四年(1854)广东茶商深入湖南各地倡制红茶,新化分2卡,且于清光绪初年(1875—1886)实现红茶出口,每年出口约90万箱,达到史上高峰。
又据王彦《新化之茶》载,新化历史最盛时期产茶约3万担,经分别起于四川和云南的两条茶马古道销往英、美、俄等东欧国家。
1915年、1933年,杨木洲宝大隆等几家茶行所产新化红茶,参加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其宝大隆“雀舌”“珍宝”红茶分别获“巴拿马金奖”和优质产品奖。
新化县以“茶”字命名的地方多达51处,杨木洲大茶市为新化万里茶道最重要的起始点;至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在新化苏溪设巡检茶税官厅,额定每年收茶税银3000两,苏溪关为新化与宝庆全境茶叶运输,必经之路,全县茶叶在此课税出关,尤其新化群山逶迤,最高点九龙峰海拔1662米,属湘中最高峰。40余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宏大山体,横亘湘中,连绵百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野生茶树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态条件,致使新化成为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的货源地和始发地。
在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新化红茶形成了独特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茶道、茶俗、茶礼、茶歌、茶调等茶文化,全县村民群众都有种茶、饮茶、以茶待客的习惯,并在各种祭祀之时必用香茶。
至今,新化境内遗存有400多处古茶亭和古茶楼,260多个茶铺商号、180多个客栈、40多个茶市及茶歌、茶调、茶联、毛板船、资水滩歌等茶马古道、茶马水道等见证新化红茶荣光的历史遗迹。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据朱先明《湖南茶叶大观》载:新化1990年有茶园面积11.42千公顷,占湖南省茶园面积11.91%,居全省第4位;茶叶产量10930吨,占全省茶叶产量14.79%,居全省第3位;其中红茶产量9161吨,占全省红茶产量34.10%,居全省第一,且拥有新化茶厂和炉观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均达到高峰。特别新化是目前湖南红茶的核心产区,并已形成红茶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巨大。
“湖红之源”凭什么给新化?综上所述,这是毫无疑问的。网友提出质疑,并用洋洋数千字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说什么炎帝始祖葬在一个叫“茶乡之尾”的地方,醴陵有一个茶山,言下之意,“湖红之源”要授牌,无论怎样也轮不到新化。殊不知,在黄帝与蚩尤发生战争的时候,梅山文化和中华茶文化是同宗同源的。古时的梅山大地,山高林密,蛇虫鼠蚁遍布,瘴气横生,唯茶可解瘟疫,抵御瘴气侵袭。久而久之,茶,作为抵抗瘴气入侵的唯一物品,成为梅山地区原民的日常之饮,后流传中原,成就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茶文化和梅山文化的起源,终究是建立在人类日常生活实践中,为了生存而积累与掌握的经验和智慧,二者同源且同宗。(作者:卿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