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乡村基础教育之难
一转眼,一个学年很快又要结束了,近三年,我带着一种“三区”支教情怀,一直在洋溪镇支教。
洋溪是一个文印大镇,全国的各地遍布了洋溪人的文印事业。
正因为如此,洋溪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大镇。
所谓留守,是指孩子在读书时,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读书,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初中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初中生。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多种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了乡村基础教育之难。
由于留守初中生大多也是留守儿童,所以留守初中生,由于多年的父爱母爱的缺乏家庭教育的缺乏,形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留守孩子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孩子”群体中最为突出。
在我支教的洋溪镇,受文印事业和新化县多生多育的传统(一般都有两到三个孩子,甚至四个)的影响,众多的孩子注定了无法都跟随父母去城市读书,这就导致了这个镇的留守儿童,留守初中生的比例很高。
记得我有一次跟我同学去他的一个朋友家买复印机。
老板是个三十多点点的人,生育了四个孩子,而且我看到他们非常忙着做网上的生意,说是一天差不多15给小时要时刻与网上的顾客交流。这样我想即使父母没有外出,孩子的教育可能也是非常少的。
在一次全校的大家访中,我走访的班级,有一半的监护人不是父母,比例非常高,而且是爷爷奶奶带着六七个孙子孙女。
可以想象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能做到什么层次,可能就是马斯洛的生活需求的层次。
爷爷奶奶估计只能照顾他们的生活,甚至还不能。
有一次,快放寒假了,一个家过来了,问我们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表面比较听话,但是成绩不好。
我就问他在哪里工作,自己平常不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吗?他说他们在很远的地方做文印,一年回家一趟,几个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着,孩子算是比较听话,但就是学习不好。
我在想孩子能听话就不错了,父爱母爱的缺失,可能让孩子自卑,没有理想,其实从这个孩子的平常行为,我或多或少能感知到,亲情缺失状态下的孤独和不自信。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世间最温暖最慰帖的亲情成为奢望。这或许是留守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很健全的状况下才能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孩子都由隔代家长或其他亲人陪伴,但事实证明留守儿童与这些监护人存在明显的心理距离。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陷入孤独和无助心理,长此以往将产生被抛弃的感觉,陷入自卑而把自己封闭起来。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孩子的心理层面是近年来留守孩子问题调查研究的一个侧重。
由于长期留守,与父母见面少,甚至一年难得一见,而这个时候的孩子正处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爱的支持,又处于叛逆的时期,特别需要细心的观察,从而发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留守孩子正是因为缺少爱和引导,较普遍地出现了各种心理障碍,给学习、生活、交往和安全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举其要者可从亲情、监护和家庭教育的三缺状态中窥斑见豹。监护缺位状态下的逆反和空虚。
据统计,在全部留守儿童中,80%左右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
然而,由于存在几十年的年龄差距,隔代家长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都决定了他们很难起到如父母那样的监护效果。
可以说,留守儿童事实上处于一种监护缺位的状态。
监护缺位不但使留守儿童容易遭受意外的伤害如人身安全伤害,而且也会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影响。
隔代家长监护可能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要么过分溺爱,对留守儿童百依百顺,听之任之,要么过分严厉,对留守儿童实行严格的管教。过分溺爱养成留守儿童慵懒柔弱的性格,什么也不愿想,什么也不愿干,浮于一种精神的空虚状态中;过分严厉的管教则是一种教育方式的简单化,更可能的后果是使留守儿童感觉监护人处处限制他,不爱他,久而久之则容易滋生逆反心理。
在我所支教的学校,有个班级的挺多的孩子,可以说是人在心不在的状态,每天来学校,但从不读书,不是睡觉,就说话看小说。对人生的认知很欠缺,自我意识很强,这种自我意识,我看的出是缺失监管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在这里我很少看到有家长或者监护人来学校协助 孩子的教育。
综上所述,留守状态下的孩子面临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这对于处于启蒙关键阶段的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很大的伤害。而对于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讲就是毁灭性的。
留守孩子的教育停留在“养”而非“教”上,具体表现在他们对留守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倾心在吃饱穿暖等物质生活的照顾上,而对留守孩子的学习辅导、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方面则倾力不足,对留守孩子思维发展所需的“具体内容的支持”感到心有余而力有所不逮。
汨罗市屈子学校 吴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