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印象|月是故乡明
融融故乡月。
一缕清辉洒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上,幽静,典雅,古朴,寄托着对家乡无尽的眷恋和乡思。
如今仅存的新化东正街,永新街原生态的青石板路己经消失尽了。
只留下忘却的纪念。
家乡的老屋,仍是那样熟悉,亲切。
它不止是一栋栋建筑,它更是一种思念,一种心灵上的寄托,是家乡人永远的牵挂。
让我们打开这段尘封往事的扉页,共同关注那家乡老屋背后的沧桑故事。
新化宝塔。
古城标志性建筑。位于县城北2公里的资水之滨,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旧时县城外八景之一,高大挺拨,雄据一方。
宝塔对面是 《曰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天子山,天子山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天子山地域又称袁家山,它是我的祖籍所在地。每年清明节挂青,袁家山是我家必去的,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我们的足迹和思念。
向东街松山坪老屋,己显得风雨飘摇,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儿时与爷爷奶奶在此居住六年,留下了数不清的童年往事。一缕乡思从这里飘向四方。
我深深懂得,不管你在外打拼多久,外面的房子只是一个住所,家乡的老屋,才是你永远的真正的家,生命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
新化惊现毛公山。
笔者热爱家乡,喜爱旅游,2017年在双梓镇大坪村偶然发现毛公山最佳观景点,毛主席仰卧在蓝天白云间,他的发际线,额头,眼,鼻,嘴巴,衣领清晰可见,是讫今发现的湖南最为神似的毛公山,是最新的新化红色旅游景点。
新化是旅游大县,有大熊山,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渠江源,粗石雾溪,车田江水库,华山石林,杨柳江峡谷等旅游景点。
记忆总是暖的。
每当我想家的时候,这些暖暖的往事,如风干的小草愈加坚韧我心。
2017年中秋节,我选择回老家新化,走街穿巷,重温古城印象。
点缀零碎的,原汁原味的老屋,老印象,轻描淡写,一一串联。
透过一缕浓浓的乡思,将它定格在永恒的记忆中,做此相册。
谨将它献给天南海北怀念故乡的新化人,献给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同胞们。
值此中秋之夜,共赏大美新化。
请随著百幅老镜头的移动,听我娓娓道来。开启另类旅游,旨在抛砖引玉,唤回同龄家乡人儿时的记忆,共同点缀新化古城历史的点点滴滴。
我名袁建和,是生在向东街,长在东正街的老新化人。
原新化茶厂书记,退休现居娄底。
1996年在新街开过巜建友书店》,专营旧书,书香不怕巷子深,还记得吗?
喜爱收藏,爱好梅山文化研究,是新化第一届梅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这是我城关二小中七班初中毕业照片。四十多年了,犹为珍贵。如今同学虽天南海北不常见,当年的师生情,同学谊,历历在目,童年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新化,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建县,县城始建于白溪白石坪,1089年迁往此址。讫今己属千年老县。
新化亦称上梅山。信奉梅山教。古称梅山蛮孑,相传是蚩尤生活的地域,大熊山有蚩尤坪,春姬坳。
千百年来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如邓湘皋,方鼎英,陈正湘,陈天华,罗盛教,成仿吾等。
新化古城中心地域,南门湾,文革期间建有四面的毛主席光辉形象敬仰塔,后改为语录塔,1980年被拆除。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这些时代的烙印只有在记忆中寻找。
八十年代的青石街,1980年,南门湾的光辉形象塔已拆除,建成花坛,如今这些老建筑已荡然无剩,老照片非常珍贵。
打开记忆的闸门,永兴街囗是间南杂店。我三岁那年跟奶奶在爷爷上班的店里玩,一不留神,我就走到青石街上面去了,爷爷奶奶非常焦急,到处寻找,一位熟人认得我,将我带回店里。当年种种已成往事。
窗台上摇曳着几朵不知名的小白花,显得格外的宁静而纯美,给人悠闲又舒畅。
欣赏新化古城,请将焦距对准,以残缺美为经线,以古朴美为纬线,拍摄出最美的家乡老照片。
最美的风景,还是在家乡。
一幢老屋,青砖,黑瓦,依然历经着风浸雨蚀,如一睿智而又孤独的老人,领略着人世的沧桑。
目视着,文庙消失了,三义阁消失了,如今老青石板路也消失了,春去春来,留下的只有尘封的记忆。
我喜欢老屋的古朴,静美。
那年月,藏了人们多少心思,多年的沧桑,早已经让我冷暖自知,我只在感慨岁月的蹉跎,人生,它如梦。
新化上梅镇,又称城关镇,位于资江河畔。
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县长王秉丞为首倡修县城,扩建青石板路,形成九巷十八街,十大老井的格局,被誉为湖南第一流的县城。
甜不甜,家乡水。
古城旧有十大老井,玉虚宫井、南门井、郭家井、三义阁井、毛家巷井、杨家塘井、崇阳岭井、三小门口井、菱角塘圆井、菱角塘四方井。
如今郭家井,三义阁井已毁。
今天回到向东街杨家塘老井旁。
充满青苔的井沿,斑驳的青石板,清澈甘甜的井水,给我们熟悉的情感。
掬一捧家乡水,喝到嘴里甜到了心底间。
我仿佛读懂了一点点,这就是乡思。
向东街古往今来是繁华的景象。
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络绎不绝的游客,使街道充满活力和喧哗。
走过凤凰,走过镇远。
在我的心中,家乡最美。
新化的大街小巷属于原生态,是最真实的。
就象那天然去雕饰的村姑。有一种自然,质朴之美。
老新化人,没有不知道向东街通济桥的。
明嘉靖新化县志就有通济桥的记载。
大码头的通济桥,炭码头的扒灰桥。
老辈新化人曾经家喻户晓。
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此二桥。
通济桥上通东门凼里,下达向化街,南通大码头,西至菱角塘。
是古城的阵眼,资江的海口。
俗语说,到通济桥看大水去。
只要是通济桥进了大水,大家就要赶紧搬东西防讯了。
向东街通济桥遗存的三幢老屋,典雅,古朴,曾经是新化老街的标志性建筑。
新化古城是一幅活生生的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的巜清明上河图》。
外地人常说,吃在新化,新化吃在向东街。新化五大碗,与毛板船的兴起有很大关系。小时民谣说,向东街的面条,十字街的饺。所谓饺子,就是馄饨。小时候,十字街至向东街常有肩挑的馄饨担子,只卖馄饨和金线吊葫芦,一角钱一份,它是我的儿时的最爱,即一半面条,一半馄饨,吃一个馄饨吃几根面,就象刘海戏金蟾。最早的馄饨担子不单独卖面,说是新化的老规矩不能破。后来也就随意了。
向化街是向东街的一部分。
连接松山坪,下老巷,长码头。
老新化人也许还记得这些资江河畔的剩年往事。
长码头有座贞洁石牌坊,六十年代被拆除。
清未民初,古城旧称十八街。
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十字街,井头街,东外街,大码头街,向化街,松山坪街。
老新化人将十字街比做十条街,故称十八街。这是新化十八街的由来。
民国城区扩建,东外街,大码头街,合为向东街。
向化街,松山坪街统称为向化街。
新增青石街,永兴街,北门街。
解放后,改为八大街,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青石街,永兴街,东外街,井头街,向化街。
儿时的记忆,错误之处,敬请斧正。
新化古城,清未民初文字记载,旧有九大古巷。
毕家巷,马家巷,辛家巷,续三巷,仁贤巷,居士巷,毛家巷,戴家巷,安家巷。
民国城区扩建,增,科甲巷,北门巷等。
今曰经过多方了解,仁贤巷就是辛家巷。
走过了,经历过了,就是人生的路。
一个古城格局大了,未来的路就宽了。
在向东街的金家巷附近,有缘相逢儿时同学,向东街街长贺美慈女士,她是有名的新化通,土生士长的向东街人,她向我诉说了许多向东街的掌故和难忘的童年往事。
松山坪的王贤发大屋,是松山坪最好的老屋,青砖,石槽门,小时候,奶奶背着我经常在此开居民会。
佘美玲,龚秀英,罗利华同学,就住在附近。
向化街的《睦园》,最早的新化煤建公司。
小时候多次来此凭票买煤。
一条小扁担,挑着几十斤煤从青石板路走着。
从小担起了责任。
通济桥通往向化街有间国营南杂商店,爷爷曾在此工作,爷爷那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小在我心底里打下深刻的烙印。
通济桥旁的老建筑,当年尽显繁华,一场大火后,成了如今的模样。
人世间没有永恒的风景,没有永远的人,也不必悲观,毕竟生活不仅仅只有眼前, 还有诗和远方。
向化街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模样。
但願古城改造商不要任意改造,保持古建筑原生态非常重要。
风凰,镇远古镇的原生态老屋己不多了。
来新化古城,就是寻找古城原生态。
它是新化古城旅游的根。
这里是大码头街谢家祠堂,民国时的盐局,已经拆除重建了。
爷爷曾经对我说,当年贺龙,肖克红六军团到新化。
他曾亲眼看到红军打开盐局,送盐送米给百姓。
这里如能修建巜红军长征纪念馆》,是最理想的举措,对开创新化古城红色旅游景点具有深远意义。
大码头街的万寿宫,昔曰的江西会馆,当年向东街最繁华之处。
江西,湖广之客商,多在此流连往返。
建议此处改造为《梅山文化博物馆》或《毛板船博物馆》,弘扬梅山文化。
原来那光滑的青石板路己翻修成现在模样。
这也是留给怀旧和喜欢新化古城的人一丝安慰吧。
我深刻感受到,做观众容易,做演员难,古城改造难上加难。
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里是陈巜世园》,老大跃中学。
位于向东街松山坪,如今仅存遗址。
昔曰繁华背后是沧桑,时光已经飘渺,有些梦早己无处追寻。
从松山坪向下走,就是下老巷。
这是下老巷巜憩园》,仅存此老屋一幢,见证了松山坪,长码头的繁华兴衰。
下老巷,有朋友说是下渡江。
再往长码头,有巜圣园》,六十年代移民后靠,下老巷的老房子全部拆掉了,只留下《憩园》。
长码头留下一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张梦安,他的儿子叫应公子,应公子异想天开,天天想吃鱼水(苗),就修了长码头,可总是修不到对岸。
向化街的店面遗存唯一的红色标语。
思念,只是因为这个季节。
你在桥上看风景,别人当风景看你。
松山坪街那古老的鹅印石路早已不见了。
留下的是童年的记忆。
忘记了如水的是流年,仿佛才见到深秋里的天高云凌,转眼间风已经清冷。
位于大码头旁圣德堂已经老了。
江边,是太熟悉的资江大码头和客运码头。
风光一时的江边洋楼子,东亚旅馆己不复存在。
圣德堂高耸的马头墙,诉说着资江河畔,新化古城百年光阴的故事。
老城区的改造工程从圣德堂开始。
年复一年,向东街改造何时能竣工。
时间在诉说。
昔曰,孙秉贤,吴正,张贻苏等同学都住附近。
这里通济桥通往东门凼里的主街。
旁边小巷通达炭码头。
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是商贩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
电大晏克政同学曾在此居住。
时代在变迁。
修好资江河堤的大码头街,如今不再繁华依旧。
向东街因水运而兴盛,大码头街是龙头市场。
电大郭志峰同学曾在此居住。
昔日的炭码头如今只遗留几间老屋。
刘让勇同学就生活在此处。
此处是城区最低处,城区的废水由城墙底下,经菱角塘到通济桥,至扒灰桥,炭码头流入资江。
涨大水,先看通济桥的水汛。
反之资江水从炭码头向城区倒流。
炭码头旁的巜诚园》,是台湾刘修如的祖屋如今大门紧锁,风雨飘摇。
从这里往炭码头走几步就是扒灰桥,是座石拱桥,解放初年己毁。
清未民初辛亥革命。
新化人有170多人先后东渡曰本留学,38人加入同盟会。
陈天华,谭人凤就是杰出代表。
大量史实证明,新化籍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运动中贡献突出。
功不可没,史实可考。
上梅古城,因水运而兴。
资江是新化人的母亲河。
上接邵阳,下通益阳,直达武汉。
因毛板船更显繁荣。
新化城区有孙家码头,炭码头,大码头,长码头,塔山码头,袁家山码头。
我的祖屋在塔山码头,此处是新化通安化茶马古道的起点。
耳边又响起了黄定福同学拉起的《资江船歌》二胡声,如泣如诉,久久难忘。
资水悠悠,大码头下游有慕柯滩,河对面有慧龙庵。
历史悠久,毁于文革。
今日的炭码头,又叫喜家坪。
与儿吋记忆面目全非。
解放后几度修建的十里长堤是人们晨跑的好地方。
起到了抵御洪水,造福古城的巨大作用。
这里是老城关中医院。
相传中医院的前身挪威人办的育英堂,后改为教会医院。
五十年代中医院有位老中医,名叫王元龙医生,治疗跌打损伤,接骨正骨很有名气。
小时候,中医院的大门是石槽门,今有修缮。现为二人民医院。
从城关中医院旁边有条小巷直通炭码头。
这座小巷深处的大院己经忘却其名。
只有青苔,小草,断墙依旧。
袁建勇,杨小平,戴小玲同学就居住在附近。
七八十年代,这里曾住过一位姓周的画家。
他画的毛主席像功底很深,当年我很钦佩他。
东门凼里是向东街的商业中心。
这里的杯子糕,肚脐糕,油慈粑,马炼王最有名气。
朱新安,袁建勇同学就居住在此处。
我们一起玩耍,看小人书,打三角板,藏烟壳子。
曾记得,五六十年代这里曾住过一位无儿无女,风趣的老人,名叫刘雨生。
他喜欢钓鱼,怕出门有难无人所识,斗笠上自号,亚洲中国宝庆府新化县东外街东门凼里鳏寡孤独刘雨生。
自此留下一段佳话。
向东街东冂凼里的《兰园》。
是伍杰雄,姜超雄同学的旧居。
我儿时曾在此玩耍,留下了许多快乐童年的趣事。
这里是向东街东亚旅馆。
在儿时的记忆里它是解放初期新化最好的旅社,做过一段人民银行使用。
斑驳陆离的墙面仿佛在诉说,向东街改造后,我面临的是原生态的保存,
还是重新修缮。
上梅中学的崇阳夕照是新化老八景之一。
明嘉靖县志记载,梅邑有八景,维山叠嶂,水晶高阁,月照碧潭,东泽龙池,潮源仙洞,黎山潮信,崇阳夕霭,资江带水。崇阳岭上有崇阳观,观内有木亭,民国时建上梅中学。
河对面有龙王池,传说深不见底。
崇阳木质古亭几经修缮,形成如今模样。
巍巍崇阳,莘莘学子,滔滔资水,蕴含深厚的梅山文化底蕴。
崇阳岭老井座落在上梅中学旁,今有修缮。
俗语云,先有承熙寺,后有新化城。
老井与古寺相邻,如今寺毁井存。
上梅中学附近工商银行家属院内,住着一位八十高龄,德高望重的名叫杨德湘的老人,他是梅山文化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藏书家,民俗学家。
一生为弘扬梅山文化而无私地奉献,是一位令人钦佩的长者。
从福音堂到崇阳岭,原承熙巷。
承熙寺在三小内,早己毁,仅存小巷围墙。
古朴斑驳。
三小门前有口老井,诉说着千年古城的历史。
青石街福音堂,又称天主堂,位于老人民医院内,保存完好。
毛铺底下,旧时通往白渡的必经之处,如今仅存几间老屋。
新化红楼,民国时期老建筑。座落在老县委院内原县委办公地点,高贵,典雅,充满神秘感,现保存完整。
戴家大院,位于老县委右侧戴家巷。
旁有孤儿院,今仅存遗址。
我深深感到,遇到的人,满怀感恩,有所取舍。
以欢喜心看事,事事皆为我而生,以感恩心看人,人人皆为我而来。
戴家巷,新化九大古巷之一。戴家巷往南门湾走,现今是邮电局,邮电局后面,及斜对面菜场附近,是新化名人游子代的旧居,俗称游家院。儿时记忆,游家院的典雅,古朴可与山西乔家大院比美。
西正街的老屋,摇摇欲坠,欲说当年好困惑。往北一点,是县中医院,史书记载,最早是巜昭忠祠》。
老屋斜对面,有一伍姓的补锅匠开了间门市,传承已久。
新化有句俗话,补鼎锅都好多人看。
说明新化人什么都好奇。
富有创新精神。
安家巷,位于西正街老水力局对面,新化老九巷之一。
红二方面军临吋军工厂。
位于西正街老武装部附近。
1935年,红六军团长征到新化,曾在此屋建临时军工厂。
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门巷的高姓老屋。
西正街的《如园》,如今仅存此残墙断壁。
从玉虚宫到如园,玉虚宫规模怎样,可惜无可考。
走访了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不知道。
西正街昔曰的豆腐厂门面。
斜对面是老电影院,电影院前身是火神庙。
右旁小巷是居士巷,内有老工商联遗址。
王毓莲同学居住在巷内。
西正街玉虚宫井,新化十大老井之一。
儿时记忆,此井最为高档,神秘。
玉虚宫神殿只闻其名,未见其实。
只听见泉水叮当。
西正街的入口是十字街,古称衙门口街。
小吋候,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老人委都在此办公。
东正衔续三巷 ,又名续珊巷。
今民主巷,新化九大古巷之一。
老派出所在内,位于十四中对面。
东正街唐家院子,如今仅存残墙断壁。
小时候我常代表爷爷奶奶在此开居民会。
我们同一个居民片。这些往事记忆犹新。
彭作珍,赵冬娥同学就往在附近。
东正街马家巷,新化九大古巷之一。
当年我到东正街和同学相聚,玩耍的必经之路。
东正街辛家巷,新化九大古巷之一。
马家巷的深处,与辛家巷相邻。
民国时期,有快活楼,天主堂在此。
城墙上的向阳居民点。
在人委后面。
院子曾经住一位田姓老红军,三位残废荣军。我7岁起在此生活长大。
和蒋桂华,李再发同学同住老院孑。
如今己重新开发成二幢高楼。
这里留下了许多的童年记忆。
菱角塘的四方井,我儿时的母亲井。
我是喝它的井水长大的。新化九大老井之一。原来的井囗是四方的,今有修缮。
菱角塘是儿时玩得最多的地方。
经常在塘边摸田螺,钓鱼虾,洗衣服。
记得有一年天气奇冷,塘面结了冰,人们可以在塘上冰面行走。玩得多开心。
俗语说,菱角塘的芋头,下田垅的藕,是新化人的最爱。
菱角塘在城区是比较有名的。
菱角塘属工农大队。
当年新化人民悼念毛主席追悼大会就是在工农大队田园召开的。
人山人海,好多人哭了。
菱角塘圆井,新化古城十大老井之一。
儿时我多次和同学在此担水,玩耍。
这里是城墙底下。
是向东街的入囗,也是井头街的入口。
它是老城墙的见证。
井头街又称劳动街。
如今仅存几间东倒西歪老屋。
小时候,曾建新,胡信和,杨金芝,童建梅同学就在此街居住。
这是井头街肖桐润同学老家,三层楼老屋显示当年的繁华。
来到三义阁。
三义阁供奉的三国中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
三义阁是古城仅次于北塔的有名古建筑,文革中拆除。
如今只存附近的残墙断壁。
三义阁附近不知名的老屋,至今还保存较完整。
三义阁下来是南门井。
层层阶梯留下了许多童年的记忆。
南门井下来是廖家祠堂。
五十年代的妇幼保健院。
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一位刘医生接的生。
南门井,古城十大老井之一。
俗语说,我是喝南门井水长大的,南冂井永远不缺的是人气。
至今人们还是喜欢在井边担水,洗衣服。
我奶奶说,打涼水呷,南门井水最好。
走进东正街,这里是东门坳。
这里是游延言,王海水同学的家。
现在东正街的青石板路正在复修,虽然是老模样,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
这是保存较好的东正街。
我的童年时代大多在这里度过。
初中,小学,电大,许多同学都居住在此,陈明华,李灼华,朱安娜,曾迪清、等等,
如今虽天南地北,同学的友谊是最珍贵,儿时的情形仍清晰可见。
东正街的三层老门面,是古城繁华的象征。
电大陆永华,小学吴运典同学曾居住于此。
这是东正街的衡园,残墙断瓦诉说着古城的百年风雨。
在儿时的记忆中,这里是郭家巷,俗称盐巷孑。
盐业公司仓库,肖家祠堂在内。
这巷通毕家巷。
初中同学杨立奇,刘淳一,邹玲霞,王双华,李三八等都住在附近,
这里往着一位长者,名叫胡能改,已经八十多岁高龄,新化梅山文化研究的倡导者之一,对民俗学很有心得,出版了《新化客户》。
毕家巷的老房子,附近是老房管会。
电大同学黄乘龙,初中同学陈兆漳,李志雄就居住于此,附近还有童建吾,杨自云,康小波,伍小玲等。
童年时代,同学们的往事难以忘怀。
东正街是我儿时户籍所在地。
我的学生时代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往事。
老冰厂隔壁是十四中,儿时的一小。
我就是在这开始读书的。
文革期间,在一小的大坪里,烧了好多的菩萨。
大字报批判校长张清流,教员蒋二喜。
时代的烙印给人清晰的记忆。
东正街的老门店。
肖护群,王建新同学居住在附近。
老门店的对面是饮食公司,我们和曾迪清,刘淳一等同学组织学习小组。
那年电影院起火,十多岁的我们第一时间跑去救火,我提着水桶 ,爬上电影院旁老屋,一不小心,从屋顶摔下来,幸好落在楼板上,一桶水全倒在身上,淋了个落汤鸡。
至今想起来,还有点害怕。
这里是文庙遗址,文庙是古城最美的建筑。
儿时经常去文庙玩耍,黄瓦,典雅,三进堂,如保存完整到今天,必定是最火的旅游景点,可惜文革被拆除。
现在是新化党校。
毕家巷最有名的是新化文工团。
从前是古城最热闹的地方。前身是袁家祠堂,解放后改为文工团。如今是新化剧院。
这里是毕家巷,古城九巷之首。
从前是湘乡会馆,旁边是五一小学,湘乡会馆正址,文革中拆除。
同时是初中朱老师的居住地。
当年中七班全体同学来此看望老师,留下一段师生情。
传说中的修长码头的应公子在毕家巷拥有36间铺面,坐吃山空,最后铺面被卖得一间不剩。
这里南正街毛家巷,与居士巷,戴家巷相邻,古城九大古巷之三在此。
居士巷通西正街,戴家巷通老县委,毛家巷通南正街,本地人都容易混淆。
电大魏铿老师就居住毛家巷。
这里是青石街通往三小的无名老巷,原巷子深处有座土地庙。
新化古称上梅山,敬奉梅山神,张五郎,翻坛倒地张五郎,倒立行走。
我家现收藏了一尊清代张五郎, 见巜梅山文萃》第一期扉页图。
这里是新街巜建友书店》,
书香不怕巷子深,新化老书法家邬惕于老先生题。
此店在青石街晏家院旧址,新街第二条天桥下,专卖旧书。
1996年到2003年。当年妻子下岗了,笔者在茶厂仼书记。利用中午和星期天,一辆旧单车,走街串巷,来回于城区近二十家废品店,收集旧书。
每当星期天,店内高中学生特别多,寻求高考复习资料。
朋友,想必当年小店曾留下您的青春倩影。
今日回想,也是我对新化感情特别深的原因吧。
青石街的老房子,紧邻老人民医院。
电大刘春红同学居住于此附近。
科甲巷保存较好的老巷围墙。
回想当年电大读书时,曾和刘跃苗,黄定福,陆永华等同学来此。
翻开刘跃苗同学赠的巜新化古城忆旧》丛书,原来我今天做的事情,他好多年前就已经在做了。
跃苗的书,定福的琴,永华的侃,都特有民俗风,家乡味。
永兴街的大部分已拆除待开发。
仅存三间门面,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
永新街出口是南门湾里,出口处古有水晶阁,毁于民国。
科甲巷的刘家院子,当年也是独门大院落。
走到这里,我就想到好友陈中林,他默默无闻地为新化奉献着,着意收藏新化资料,实物,自费出版《新化印象》,已至13期。
丰富的新化史实,令人耳目一新。
他是实在的新化有心人。
在科甲巷有缘遇见松山坪的赵叔,八十高龄,还能记得我小时候的诸多往事,犹为难得。
这是第九十九幅照片,有四幅老照片是向诸位朋友借用的,在此说声道谢。
其余为笔者所珍藏,但愿十年之后还能看到这些老地方。
赠人玫瑰,留有余香。
新化古城印象,己深深铭刻在脑海中。
百张古城照片,浓缩成独特的新化旧景。
折射出浓郁的乡情,乡思,乡愁。
它以古朴,典雅的风格,处处体现了一种残缺美,真实美,古朴美。
美好祝愿新化古城原生态美景不再轻易消失,古城改造早日竣工。
谨在此衷心感谢朱再英老师,好友陈中林,邹霞林,各位同学和亲友们给我无私地帮肋。
谬误之处,敬请斧正。(作者:袁建和 电话 13873886957)